朱自清《背影》:一个父亲的爱与一个儿子的成长
朱自清《背影》:一个父亲的爱与一个儿子的成长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描写,这个画面不知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一段承载深情的回忆
《背影》写于1925年,但故事却要追溯到八年前的1917年。那一年,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境况惨淡。在这样的背景下,朱自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读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在车站,父亲为朱自清买橘子时的背影,成为了文章中最动人的画面。
质朴语言中的深情
朱自清的散文以质朴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著称,《背影》正是其中的典范。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平实的白描手法,将父亲的背影刻画得栩栩如生。“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个艰难攀爬月台的身影,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亲情与成长的永恒主题
《背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触及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亲情的共鸣。文章通过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这一平凡小事,展现了父爱的伟大与无私。这种爱,不在于言语的表达,而在于行动的细节中。正如朱自清所写:“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关怀。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朱自清对亲情的反思。在最后一段中,他写道:“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段话暗示了父子关系的复杂性,展现了朱自清对父亲的理解和宽容。
跨越时空的共鸣
《背影》问世近百年来,一直被选入各种教材,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经典篇目。它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其文学价值,更在于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对亲情的渴望和对成长的反思。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背影》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亲情的温暖。
正如后人所评价的那样,《背影》“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父母的爱永远是最坚实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