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节目停播背后:专业性不足成主因?
抑郁症节目停播背后:专业性不足成主因?
2018年,一档名为《谭谈交通》的节目悄然停播。这档由成都交警谭乔主持的交通普法节目,曾因幽默诙谐、贴近民生而广受欢迎。然而,主持人谭乔被确诊为中度抑郁,不得不离开荧幕。这个案例揭示了涉及心理健康话题的节目可能面临的困境:如果缺乏专业性,不仅可能影响节目质量,还可能对参与者造成伤害。
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的制作过程,充分说明了抑郁症节目的专业性要求之高。该片从2019年11月启动,因疫情一度停滞,仅前期调研和寻找合适拍摄对象就花费了大量时间。总导演史慧表示,之所以坚持下来,是因为片中的人和事触及了现实问题,展现了抑郁症患者的真实生活状态。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涉及遗传、生化、神经内分泌、心理社会等多个因素。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的研究,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为6.8%。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习压力、原生家庭、职场竞争等都可能是诱因。因此,制作抑郁症相关节目时,需要专业医疗团队的深度参与,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专业性不足的抑郁症节目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如果节目对抑郁症的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描述不准确,可能会误导观众,甚至加重患者的病情。此外,如果节目处理不当,可能会加剧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那么,如何制作高质量的精神健康类节目呢?首先,必须有专业医疗团队的全程参与,从选题、内容到后期,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其次,要建立科学严谨的内容审核机制,确保所有信息都有可靠的医学依据。最后,要在专业性和可看性之间找到平衡点,用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专业知识。
虽然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电视节目造成了冲击,但这并不是抑郁症节目停播的主要原因。精神健康类节目的制作,关键在于专业性和责任感。只有具备高度的专业性,才能真正帮助到需要的人,而不是造成伤害。
抑郁症是一个严肃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理解。媒体在传播相关知识时,更应该秉持严谨的态度,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这不仅是对观众负责,更是对抑郁症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尊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