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城三中:用科技点亮课后生活
重庆大学城三中:用科技点亮课后生活
重庆大学城第三中学(以下简称“大三中”)在课后服务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通过引入高校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和实施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高质量的课后服务。
科技赋能:高端STEM课程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作为中国科协科创筑梦助力双减试点单位,大三中与重庆大学合作,引入四个科学团队,开设高端STEM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新能源技术、3D建模等前沿科技内容,由重庆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团队授课。
在初一年级的一堂《新能源技术》课程中,来自重庆大学周小元教授团队的研究生正在讲解电力驱动车辆和电磁铁的原理。周小元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其团队带来的课程含金量十足,为学生打开了科技探索的大门。
另一间教室里,学生们正在学习3D建模。老师指导他们如何设计一张凳子,从四根柱子到面板的尺寸、比例和角度,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工程设计的原理。
阳光讲坛:院士专家引领科学素养提升
学校还推出了“阳光讲坛”课程品牌,定期邀请院士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何继善作为首位主讲嘉宾,为学生带来了《志在长空更阳光》的主题讲座。
何继善院士结合大三中的“一训三风”和办学旧址——天马山,解读中国古代“羲和”的神话故事与现代“羲和号”科技成就,深入阐释了学校的阳光文化。他鼓励学生胸怀大志,以中华民族振兴为己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七维选修: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学校构建了“大思政引领、科技化赋能、跨学科融合”项目式七维选修课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传统文化、国际理解、综合探究、生命健康、人文素养、科技创新和艺术修养七个维度,旨在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科技创新课程中,学校开设了物理小制作、编程机器人、无人机等特色课程。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在一次物理小制作活动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并制作物理作品,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
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学校还开设了多个社团,包括木工、编程机器人、无人机、油画、动漫、篮球、足球、合唱、舞蹈、田径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些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学生和家长的反馈
尽管学校在课后服务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有学生反映课后服务时间较长,影响休息。有家长担心不上课后服务会影响学习和教师态度,也有家长认为应该给孩子更多户外活动时间。
一位学生家长表示:“这学期以来,有很多互动作业,孩子要与同学、父母或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参与才能完成,孩子比以前开朗了。”另一位家长则担忧:“不上课后服务,作业每次都是上课后服务的少,不上的要多。没听都要听到班主任说我们不上课后服务的学习不好,以后没出路等过分的话。”
未来展望
重庆大学城第三中学在课后服务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科技赋能、专家引领和多样化课程设置,学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如何平衡课后服务时间和学生休息时间,如何确保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如何消除家长的顾虑,这些都是学校在今后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课后服务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