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节如何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节如何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引用
澎湃
6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017204
2.
https://www.sohu.com/a/852927086_121119268
3.
https://www.sohu.com/a/852927392_122004014
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353232
5.
https://www.pkuh6.cn/Html/News/Articles/5959.html
6.
http://www.queshan.gov.cn/sitesources/qsxrmzf/page_pc/zfxxgkpt/xzbmjxzxxgkpt/qsxwsjktywyh/fdzdgknr/jkkp/article4905b7d0c3e14249a94309d6457dd9ee.html

春节是团圆时刻,但对于青少年来说,也可能带来学业压力释放后的焦虑、家庭关系冲突、孤独感与攀比心理等问题。家长和教育者应合理规划假期生活,平衡放松与学习;加强亲子沟通,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交自信。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度过一个愉快且健康的春节假期。

01

春节期间青少年可能面临的心理挑战

  1. 学业压力的暂时释放与后续焦虑

经过一个学期紧张的学习,青少年在春节期间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假期。然而,这种学业压力的暂时释放并不意味着心理上的完全放松。许多青少年会担心假期结束后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学习任务,他们可能会陷入对开学后能否跟上学习进度的焦虑。这种焦虑情绪可能会在假期中时不时地浮现,影响他们的心情和假期生活的质量。

  1. 家庭关系的亲密与冲突交织

春节期间,家庭成员欢聚一堂,青少年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时间大幅增加。一方面,这种亲密的相处能够增进彼此的感情,让青少年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一些家庭矛盾和冲突。比如,父母可能会在假期中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青少年可能渴望更多的自由和放松,双方在观念和期望上的差异就容易引发冲突。此外,家庭聚会中亲戚们对青少年的过度关注和评价,如频繁询问学习成绩、未来规划等,也可能让部分青少年感到不适和压力,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1. 社交圈变化引发的孤独感与攀比心理

春节期间,青少年的社交圈会发生一些变化。他们可能会暂时离开学校这个熟悉的社交环境,与同学的日常接触减少。对于一些在校园社交中较为活跃的青少年来说,这种社交圈的暂时缩小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和不适应。同时,在家庭聚会和走亲访友的过程中,青少年会接触到不同家庭背景和生活方式的同龄人。这种接触容易引发攀比心理,比如看到别人有更贵重的礼物、更豪华的出游计划等,可能会让青少年产生自卑情绪,进而影响自信心和心理健康。

  1. 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

春节假期轻松、愉快的团圆氛围以及充裕的时间给了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机会。大家聚在一起打游戏、刷视频,享受平时难得的自由使用电子产品的机会。家长们在节日期间也会放松管理,觉得假期多一些自由使用的时间也无妨,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导致很多问题,例如生活作息紊乱;减少了与家人和朋友的面对面交流,引发孤独感、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视力健康受损;接触不健康的内容;以及电子产品成瘾等风险,影响心理健康。

  1. 睡眠节律打乱

春节走亲访友、聚会等活动增多,青少年容易打破日常作息规律,晚睡晚起,甚至熬夜。部分青少年因过度兴奋或沉迷电子产品,导致睡眠时间不足;而另一些可能因假期无事可做,睡得过多。假期作息不规律会使生物钟紊乱,开学后难以迅速适应正常作息。春节假期是青少年放松身心的重要时期,但不规律的作息和睡眠问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02

促进青少年春节期间心理健康的建议

  1. 合理规划假期生活,平衡放松与学习

家长和青少年可以一起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假期计划。在计划中,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让他们能够尽情享受春节的欢乐氛围,如旅游、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参与家庭游戏活动等。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对假期作业进行分解,每天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避免临近开学时手忙脚乱。此外,可以鼓励青少年利用假期时间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运动等,这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假期生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业压力,提升心理素质。

  1. 加强亲子沟通,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化解家庭矛盾、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家长要主动倾听青少年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制定假期计划、讨论学习问题等方面给予青少年充分的话语权。当出现家庭矛盾时,家长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的争吵,而是通过平和、理性的沟通来解决问题。同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在亲戚面前过度评价青少年,或当面比较同龄孩子,尤其是负面评价,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可以引导亲戚们关注青少年的优点和进步,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

  1. 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交自信

家长和教育者要抓住春节期间这个契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励志故事、分享身边榜样人物的事迹等方式,让青少年明白幸福生活是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得来的,而不是通过攀比和物质享受来衡量。同时,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家庭聚会中的社交活动,主动与亲戚朋友交流互动。在交流过程中,家长要给予青少年积极的反馈和肯定,帮助他们增强社交自信,让他们学会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与人友好相处,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减少孤独感。

  1. 关注青少年情绪变化,及时提供心理支持

家长要密切关注青少年在春节期间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要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对于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家长可以通过耐心的倾听、安慰和引导来帮助青少年缓解情绪;如果问题较为严重,超出了家长的能力范围,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如拨打心理热线(上海市心理热线962525)、联系学校心理老师、或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机构、心理/精神专科门诊。同时,家长自己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将自身的焦虑和压力传递给青少年,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心理环境。

  1. 电子产品适度使用

电子产品的诱惑不言而喻,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因此为电子产品使用设定明确的时间限制非常有必要。例如,每天使用手机或电脑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或者每使用30分钟就休息10分钟。鼓励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时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如在线学习课程、科普视频等,而不是过度沉迷于游戏或社交媒体。家长可以启用青少年模式,为孩子设置独立账号,限制接触不良内容。家长可以多安排家庭互动活动,如一起包饺子、看电影、逛庙会等,增强亲子关系,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同时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孩子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或对电子产品过度依赖,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其内心需求。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减少自己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树立良好榜样。

  1. 合理作息,优质睡眠

尽管假期没有固定的上学时间,但建议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例如,可以设定在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入睡,早上7点到8点之间起床。开学前2周逐步调整,以适应学校的作息安排。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整生物钟,减少睡眠节律紊乱。鼓励青少年参加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控制聚会和娱乐活动的时间,避免过度疲劳;避免晚餐过饱或食用刺激性食物,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助眠食物,如牛奶、香蕉等;睡前1小时内尽量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干扰睡眠,可以尝试阅读纸质书籍、听轻音乐或进行冥想来放松身心。家长多与青少年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避免因压力导致睡眠问题。

03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然而,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尚不成熟,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引发心理行为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一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全国性调查也显示我国6至16岁在校中小学生精神疾病患病率高达17.5%。因此,必须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问题。

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诊疗中仍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一是心理健康知识储备不足。很多家长、学生甚至学校老师对于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不多、重视不够,觉得孩子身体不生病就是健康的表现,当孩子出现了抑郁、焦虑等情绪或其他心理问题的信号,他们不能及时识别和干预。另外,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存有偏见,害怕被贴标签、被歧视,影响未来升学、就业,因此拒绝向专业人员求助或不配合治疗。这也导致了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就诊率低,有报道称不足五分之一。二是转介和预警制度仍需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防治需要学校、家庭、医疗机构之间的多方协同,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转介途径。学校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无法有效快速地转介到医院,家长也常因认识不足或歧视偏见等问题不去就医,导致学生病情的耽误,造成严重后果。与躯体疾病不同,大部分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若不及早诊治,则会影响其成年期的行为能力和社会功能。三是诊疗资源和服务能力不足。儿童精神科医生和床位数量严重不足、儿科医生的水平有待提高、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等诸多困境,严重阻碍了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据先前报道,全国专职的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500人,近些年可能有提高,但仍然远远无法满足广大患儿的需要。目前,也只有部分大城市有专门的儿童精神科门诊和病房,导致很多患儿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精神卫生诊疗服务体系建设。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多方合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将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指标体系一部分,定期开展专项督查。进一步落实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实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上岗资格认证制度,注重学生隐私信息的保护。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心理咨询电话或心理咨询信箱等,采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对症下药。由专业医生、心理辅导教师、任课教师共同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在各级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建立顺畅的学校——医院转介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矫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保障。

二是提高素养,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对于儿童精神心理的重视程度,提升国民的心理健康素养,营造全社会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氛围。提倡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给予他们关心、支持和陪伴。社会有关方面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通过公益项目等形式,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援助和服务。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认识和关注度。

三是加快诊疗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三级儿童医院等建立国家及省级、地区儿童精神心理疾病诊疗中心,辐射带动地市、县儿童精神心理专科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区域儿童精神心理问题筛查和诊治网,形成共同参与、相互转接的预防、诊疗、康复共同体。推动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常态化、规范化的精神心理分级诊疗模式,加强基层精神心理卫生机构的管理能力,提高精神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建立针对青少年人群的常态化心理救援队伍。更重要的是,加快儿童精神心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扩大儿童精神科医学生培养规模,健全医生认证体系,遴选一批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诊疗示范基地和教培基地,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其待遇和社会认可度,让更多优秀医学生愿意从事这一领域。

总之,学生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诊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合作,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