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的“四大皆空”的“空”到底是什么?真的有四大皆空的人吗?
佛说的“四大皆空”的“空”到底是什么?真的有四大皆空的人吗?
“四大皆空”是佛教中一个深奥而富有哲理的概念,它不仅体现了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理解,更是一种指导人们生活、帮助人们实现内心平静和成长的哲学观念。
佛教“四大皆空” 说法是沿用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基本元素,这是 “四大” 概念的起源。佛教将这一概念纳入自己的教义体系中,用以解释世界和人生的现象及本质。《四十二章经》中提到“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这是佛教经典中对 “四大皆空” 的最早阐述。
四大皆空的“四大” 指地、水、火、风这四种构成整个世界的基本元素。“地大” 以坚硬为性,能支持万物;“水大” 以潮湿为性,能收摄万物;“火大” 以温暖为性,能成熟万物;“风大” 以流动为性,能生长万物。宇宙间的一切万象,都是由这四大结合而成。
从有生命体的人来说,人体的毛发爪齿、皮肉筋骨是“地大”;唾涕脓血、痰泪大小便是 “水大”;体温热度是 “火大”;一呼一吸是 “风大”。人之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四大和合。
但佛教认为,这四大的本性是空的,四大的作用不会空。人的身体随着年龄增长、岁月变换,会有发毛爪齿脱落、体重增减等变化;血液、痰泪等在不断新陈代谢;体温随着春暖秋凉不断变化;人随着呼吸不断更换身体中的气息,没有一样属于实在的“我”。
在佛教中,“四大皆空” 是一种深刻的哲学观念。它把一切物质现象归纳为地、水、火、风四种基本要素,四大可分为内、外两大类:同心识和合而形成众生肉体的为 “内四大”;不同心识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为 “外四大”。
通常从前者的意义引申,称人身为“四大”,后常称看破红尘、身无牵挂的超脱态度为 “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 讲的是空性,四大的本性是空的,四大的作用是不会空的。它提醒人们不要执着于自己的身体和身外的一切事物,因为凡是我们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都是虚而不实的。
同时,佛教讲“空” 不是消极的空无,很多人都把佛教讲的 “空性” 理解错了,要么以为 “一切皆空”,认为四大、万法都是空的、虚假的,什么事都不必做;要么以为 “一切不空”,对什么都去拼命执著而产生无量无边的痛苦。
佛教讲的“空性” 不是 “没有”,虽然 “空” 是 “没有” 的意思,但这个 “空” 与 “有” 是一体的。
四大是“空” 的,缘起的作用却 “不空”,这个 “空” 与 “不空” 是一个意思。“空” 不是什么也不存在,“不空” 也不是实有的有。
从佛教的修行目标来看,修行者追求达到四大皆空的境界,即断除对物质和自我的执着,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完全做到四大皆空的人可能非常罕见,因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和各种执着,要彻底放下并非易事。
但一些修行者通过长期的修行和心灵的磨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这种境界,他们能够以较为超脱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不被物欲和烦恼所束缚。
四大皆空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虽然很多人认为四大皆空只是一种观念上的表达,但实际上它在佛教中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从理念层面来说,四大皆空是对世界和人生现象及本质的一种说明,它提醒人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
但从实践层面来看,四大皆空可以帮助佛教徒消除对物质的执着,当认识到一切物质实体都是缺乏实质性的存在时,就不会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而会更加注重内心的修炼和心灵的成长。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佛教徒通过修行,学会放下对名利、财富、情感等的执着,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同时,四大皆空的理念也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对世界的执着和固执的想法,当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可靠的,并且没有本质上的存在时,就能够更加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虽然对于能否做到四大皆空存在争议,但不能否定四大皆空在佛教修行和人们的生活中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帮助人们实现内心平静和成长的哲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