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推荐:科学安排婴儿作息时间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推荐:科学安排婴儿作息时间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专家马良坤副教授指出,母亲的作息时间直接影响婴儿的睡眠规律。孕期妇女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不仅有助于胎儿形成健康的作息时间,还能减少婴儿出生后出现高需求行为的概率。
孕期妇女的作息对婴儿的影响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发现,女性在怀孕期间睡眠不足,会增加新生儿体重偏轻和出现其他并发症的风险。研究显示,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发生不良妊娠的风险增大。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王素美建议,孕妇应保证每晚8小时睡眠,中午至少休息1小时,且晚上最好10点左右睡觉,早上6点起床。
婴儿出生后的作息时间安排
北京协和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医师鲍秀兰指出,让宝宝养成规律作息的关键是“吃玩睡”模式,即按照“吃奶—玩耍—睡觉”的顺序来安排日常生活。这个模式简称EASY模式,E指Eat(吃),A指Activity(活动),S指Sleep(睡觉),Y指Yourself(自己的时间)。
0-4周:逐渐建立规律母乳喂养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逐渐养成规律母乳喂养,引导规律的睡眠。宝宝出生前几天以母乳按需喂养为主,多刺激多吮吸,以便建立稳定的哺乳关系。一旦这个哺乳关系稳定下来之后,一般是出生两周左右,就可以开始稳定的规律喂养。喂养的频次建议:每2.5~3个小时哺乳一次,宝宝白天的清醒时间应该在45分钟左右。白天晚上几乎都是在睡眠中。
4-8周:开始引进“吃玩睡”模式
这个阶段的睡眠特点:每日睡眠总量在15~16个小时左右,白天总量在5~7小时左右,夜间总量在9~10小时左右。开始引进“吃玩睡”,这个月龄的清醒时间大概在1小时左右,扣除半个小时的吃奶时间,宝宝还有半个小时可以玩。一定要注意白天的小睡规律:清醒一个小时左右就会出现睡眠信号,此时就要立即安排小睡。吃奶时间可以按照3~3.5小时来安排。
8周-4个月:巩固“吃玩睡”模式
这个阶段是睡眠规律形成和引导的重要阶段。清醒1.5个小时,宝宝的吃奶时间也普遍开始缩短。宝宝有1个多小时的时间可以各种探索各种练习。有的宝宝从3个月开始睡眠信号开始变弱,这个时候主要按点来安排小睡。喂奶时间可以拉长至3.5~4个小时,从而“吃玩睡”的循环变成了4个小时。
4-6个月:向成人模式转换
这个阶段宝宝的睡眠模式向成人模式转换,白天开始作息规律化,睡眠总量大约在14~15小时左右,白天小睡时间3~5小时,清醒时间在2~2.5小时左右,小睡三次,夜晚睡眠时间在10~11小时。睡眠问题:4个月左右的睡眠倒退期,频繁夜醒,小睡开始变短。如果没有及时纠正的话,这种倒退模式会持续下去,还有的宝宝会出现早醒问题,半夜起来玩的问题。夜奶次数:1~2次。
实用建议
设定固定入睡时间:根据宝宝的清醒间隔,提前结束白天最后一觉,让这个时间成为宝宝正式进入夜间睡眠的开始。
建立稳定的睡前程序:比如洗漱、抚触、喂奶、阅读、关灯等,帮助宝宝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控制早上的起床时间:建议4月龄以下控制在13小时左右,4月龄以上控制在12小时左右。
建立白天的作息规律:要有计划地轻轻唤醒宝宝,用光线的变化和活动,让宝宝逐渐调整白天生活和晚上睡觉的规律。
给自己充足的休息:调整宝宝的日夜颠倒对于爸爸妈妈来说会非常辛苦。建议全家人轮流照顾宝宝,一起努力去改善宝宝的规律,坚持下去就会出现效果。
结语
科学安排婴儿的作息时间,不仅有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也能让父母的生活更加有序。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宝宝的内在节奏都有所不同,家长需要多观察和记录,才能找出适合自己宝宝的独特作息规律。同时,孕期妇女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对胎儿的健康发育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