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报恩寺:从“天下第一塔”到文化新地标
南京大报恩寺:从“天下第一塔”到文化新地标
在南京城南,曾有一座被誉为“天下第一塔”的琉璃宝塔,它就是大报恩寺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琉璃塔,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承载着诸多神秘传说。
千年古刹的兴衰
大报恩寺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东吴赤乌年间(248年)。相传,当时印度高僧康僧会来到南京(时称建业)传播佛教。他向吴主孙权展示了一颗神奇的五色舍利子,这颗舍利子坚硬无比,连铁锤都无法摧毁。孙权见此神迹,深感钦佩,于是帮助康僧会在长干里建造了建初寺及阿育王塔,这便是大报恩寺的起源。
此后,大报恩寺历经晋、南朝、唐、宋、元等朝代的兴废更迭。直到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天禧寺旧址上重建大报恩寺,并建造了举世闻名的琉璃宝塔。这座塔高九层,全身覆盖五彩琉璃瓦,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然而,这样一座辉煌的建筑却在太平天国时期遭遇了不幸。据传,北王韦昌辉担心翼王石达开占据城外的琉璃塔攻击城内,于是下令在塔下挖地道引爆炸药,并用火炮攻击塔身,最终这座“天下第一塔”化作了一堆瓦砾。
“天下第一塔”的建筑奇观
大报恩寺琉璃塔高78.2米,九层八面,周长百米。这项工程耗时近20年,使用的匠人和军工达10万人,耗资248.5万两银子。塔建成后,9层内外共设篝灯146盏,每盏芯粗1寸左右。
塔顶镇压夜明珠、避火珠、避水珠、避风珠、避尘珠各一粒,黄金一锭重四千两,茶叶一担,白银一千两,雄黄一块重百斤,宝石珠一粒,永乐钱一千串,黄缎二匹,《地藏经》一部,《阿弥陀佛经》一部,《释迦佛经接引佛经》一部。塔顶有铁圈(相轮)九围,共重三千六百斤。塔顶铜盘二口,以风磨铜铸造,各重九百斤,宝珠天盘一个,重四百三十斤(铁铸,相传外裹黄金寸许)。塔身有铁索八条,垂铃七十二个,垂铁铃八十个,塔身外灯一百二十八盏,琉璃灯十二盏,塔窗明牖以蚌壳磨薄为之,每夜共点灯油六十斤。另据《金陵梵刹志》,大报恩寺塔每层有灯十六盏,每盏每夜用油六两四钱。大报恩寺每月用香油二千二百四十六斤四两。每月点灯用香油一千九百三十一斤四两,灯草一斤三两三钱一分。
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以防潮、杀虫。寺内有殿阁20多座,画廊118处,经房38间。历时19年,耗银250万两,征调工役10多万人。
传奇与现实交织
关于大报恩寺的传说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康僧会与孙权的舍利子传说。相传康僧会向孙权展示了一颗神奇的五色舍利子,这颗舍利子坚硬无比,连铁锤都无法摧毁。孙权见此神迹,深感钦佩,于是帮助康僧会在长干里建造了建初寺及阿育王塔。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是朱棣为报答父母之恩而建寺。据记载,朱棣在位期间,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决定在建初寺原址上重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命名为大报恩寺。这座寺庙的建设历时19年,耗费了巨额财力和人力,最终成为南京城的一大胜景。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07年,南京启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复建项目。2015年底,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刹得以重现世人眼前。
如今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不仅是一座展示历史文物的博物馆,更是一个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创新空间。通过VR技术,游客可以“穿越”回600多年前,亲眼目睹琉璃塔的辉煌。智能馆长系统则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导览服务,让参观体验更加丰富有趣。
大报恩寺,这座见证了南京千年沧桑的古刹,以其神秘的传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织,传说与史实并存,共同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