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马鞍山三座名亭:清风、怀谢、然犀
探访马鞍山三座名亭:清风、怀谢、然犀
马鞍山,这座被誉为“江东第一城”的年轻城市,不仅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采石矶畔,三座名亭——清风亭、怀谢亭、然犀亭,如同三颗明珠,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千年沧桑,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
清风亭:李白文化的诗意栖息
清风亭,位于采石风景名胜区太白楼东侧,始建于明朝,是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而建。亭子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四周古木参天,绿意盎然。亭内石碑上刻有李白的诗文,字字珠玑,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诗仙的豪迈与洒脱。
清风亭不仅是李白文化的载体,更是后人凭吊诗仙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在此吟诗作赋,追忆这位伟大的诗人。亭子周围的太白祠、谪仙楼等建筑,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文化空间,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怀谢亭:跨越千年的文人对话
怀谢亭,坐落在翠螺山南麓半山腰,重建于1979年。这座亭子是为了纪念南朝著名诗人谢朓而建。谢朓,字玄晖,是南朝齐时期的山水诗派代表人物,其诗风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曾多次表达对谢朓的仰慕之情,称其为“谢公”,并留下了许多怀念谢朓的诗篇。
怀谢亭不仅是对谢朓的纪念,更象征着中国文人之间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站在亭中,可以俯瞰长江美景,感受古人“登高壮观天地间”的豪情。亭内碑刻记载了谢朓的生平事迹及其与李白的文学渊源,让后人得以了解这段跨越千年的文人对话。
然犀亭:历史典故的永恒见证
然犀亭,同样位于翠螺山南麓,现存之亭为光绪年间重修。这座亭子因东晋名将温峤“燃犀照妖”的典故而闻名。据《异苑》记载,东晋咸和四年(329年),江州刺史温峤率军返回建康途中,行至牛渚矶,听到水下传来音乐之声。为探究竟,温峤命人点燃犀角照看江底,顿时江水清澈见底,各种奇形怪状的水族怪物尽收眼底。当晚,温峤梦见水怪责问他:“你我幽明相隔,路途不通,为何用燃烧的犀角胁迫我们!”此后,采石矶下再无鼓乐之声。
这个传说不仅增添了然犀亭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亭子四角擎以石柱,亭檐飞翘,造型古朴典雅。亭内立有石碑,上刻“燃犀亭”三字,为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所书。站在亭中,可以远眺天门山,俯瞰滚滚长江,感受“江天一色”的壮阔景象。
名亭与城市:文化传承的永恒纽带
三座名亭,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于翠螺山畔,见证着马鞍山的历史变迁。它们不仅是城市文化的象征,更是长江文化的重要载体。清风亭寄托着对诗仙李白的怀念,怀谢亭承载着文人之间的精神交流,然犀亭则诉说着古代将领的传奇故事。这些文化内涵,共同构成了马鞍山独特的历史记忆。
今天,当我们漫步于这三座名亭之间,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怀,更能体会到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