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氢能公交:绿色出行新选择
大连氢能公交:绿色出行新选择
2024年6月,一批天蓝色的10.5米“海豚精灵”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大连金普新区正式投入运营。这批公交车搭载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大连化物所”)最新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具有加氢快、续航长、零排放等特点,成为大连市推进氢能应用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大连氢能公交的创新实践
这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金普新区的金石2路和3路示范运营,其技术亮点令人瞩目。单次加满燃料仅需15分钟,续航里程可达300公里,起步平稳且能耗低。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公交车实现了真正的零碳排放和零污染,其唯一的副产品是水,完美契合了“双碳”战略目标。
大连化物所作为我国最早从事氢能利用研究的科研机构,为这些公交车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持。研究所不仅牵头制定了多项燃料电池标准,其研发的液流储能技术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此外,大连大学氢能源科学与工程中心等科研机构也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氢能公交的技术优势
与传统燃油公交车相比,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具有显著优势:
环保性:运行过程中只产生水,无任何有害气体排放,真正实现零污染。
能量密度高:氢气的能量密度远超传统燃油和电池,同等体积下可存储更多能量,提供更长续航里程。
加氢速度快:加氢过程与传统燃油车加油时间相当,只需几分钟,远快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
适应性强:在寒冷气候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性能,不受温度影响。
氢能产业的全产业链布局
大连市在氢能产业的布局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制、储、运、加、用”+“研”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在制氢环节,国科绿氢(大连)新材料有限公司依托大连化物所研发的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技术,实现了以海水为原料高效电解水制氢。在加氢站建设方面,大连港边的甲醇现场制氢加氢一体站成为全国首个“油气氢电服”五位一体站点,产氢能力达到每小时500标准立方米。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前景广阔,但氢能公交的推广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目前全国加氢站数量有限,布局不够完善。其次是成本问题,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和生产难度较大,导致整车价格较高。此外,氢气的储存和运输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大连市已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将以公交场景应用示范为引领,带动氢能城际物流货运车、大型氢能建设工程用车的应用。预计到2035年,大连市将建成完善的氢能产业链,氢能产业产值将实现跨越式增长。
作为东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大连在氢能领域的布局不仅体现了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更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氢能公交有望在更多城市普及,为实现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