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千年古刹:大昭寺的历史传奇
探秘千年古刹:大昭寺的历史传奇
大昭寺,这座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的藏传佛教寺院,以其1300多年的历史和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被誉为“西藏最神圣的寺庙”。作为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大昭寺不仅见证了藏族文化的演变,更承载着汉藏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
历史沿革:从“惹萨”到“大昭寺”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由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供奉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而建。据传,当时拉萨还是一片湖泊,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由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这就是为什么大昭寺的建造与羊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解释了为什么大昭寺最初的名称为“惹萨”(藏语意为“山羊驮土”)。
大昭寺的建造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相传,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臂,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来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说大昭寺必须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然后文成公主还同时推荐了另外十二个小寺院在边远地区,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按照文成公主所选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依靠山羊背着装着沙和土的袋子。就这样把这个湖泊给填平了,给大昭寺奠定了基础。
1409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寺院因此改名为“大昭寺”。这一名称的变更,也标志着大昭寺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中心。清朝时,大昭寺曾被称为“伊克昭庙”,进一步彰显其在宗教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建筑特色:融合多元文化的艺术瑰宝
大昭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元素,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典范。主殿高四层,金顶、斗拱展现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体现了西藏特色。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出尼泊尔和印度的艺术风格。
寺内保存的文物更是令人惊叹。长达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生动再现了历史场景。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寺前的唐蕃会盟碑,见证了汉藏人民的深厚友谊,而种痘碑则记录了清朝对西藏的关怀。
宗教地位:藏传佛教的圣地
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是其最珍贵的圣物。这尊佛像是释迦牟尼在世时按照本人形象塑造,并亲自开光加持。藏族人认为,见到这尊佛像就如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本人。
大昭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藏族社会生活的焦点。藏族人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作为藏传佛教各派共尊的圣地,大昭寺见证了无数重要的宗教仪式。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这里举行,1995年,十世班禅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每年的传昭大法会,更是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僧众和信徒。
实用贴士:如何参观大昭寺
大昭寺每日吸引着大量游客和朝圣者。门票价格为85元/人,需提前一天通过微信小程序“大昭寺”实名预约。藏族人可免费参观,游客则需购票。建议选择淡季前来,此时游客较少,能更好地体验大昭寺的宁静与庄严。
参观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 尊重宗教习俗:进入寺院需脱帽,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
- 着装要求:穿着得体,避免穿着过于暴露的服装。
- 拍照限制:部分区域禁止拍照,请遵守相关规定。
- 顺时针游览:按照藏族人转经的方向,顺时针参观寺院。
大昭寺不仅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更是汉藏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价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站在大昭寺前,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1300多年来藏族人民的虔诚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