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开区:创新模式引领东北发展新标杆
沈阳经开区:创新模式引领东北发展新标杆
2024年,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沈阳经开区)在全国22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以第14位的成绩位居东北地区首位,比上一年度跃升了18个位次。这一突破性成就,不仅彰显了沈阳经开区在东北地区的引领地位,更展现了其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显著成效。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沈阳经开区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其在体制机制上的大胆创新。在全省率先实行“管委会+公司”运行体制,组建三个国有全资平台公司,探索市场化园区建设、开发运行、招商引资、选人用人发展新模式。这种创新的管理体制,持续增强产业承载力、人才吸附力、要素集聚力。
市场化开发运行模式加速园区建设,通过PPP、片区综合开发等增强“造血”功能,引入社会资本近200亿元,累计实施基础及公共设施PPP项目210个。经开区在制度性创新上坚持先行先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诺制审批改革入选全国审批改革百佳案例,承接省级下放权限31项,工程项目审批缩短至35天以内,90%事项实现“只提交一次材料”。
打造开放高地,吸引全球资本
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沈阳经开区积极构建协同支撑的开放新模式。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简称中德园)作为我国首个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合作为主题的战略平台,已成为吸引外资企业的“强磁场”。
中德园累计引入600余家外资企业,其中世界500强直接投资企业达到85家,德资及欧盟企业占比达36%,外资企业经济贡献度达到70%。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沈阳经开区不断完善“开放平台+合作渠道+落地载体”合作机制,做优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中德创新委员会、离岸创新中心、国际企业孵化中心等平台载体作用的结果。
建设“第二故乡”,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为了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沈阳经开区致力于打造与国际接轨的生活配套和营商环境。建设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生活配套,中德公园、国际泵道公园、细河悠谷公园等生态设施日臻完善。杉杉奥特莱斯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地铁三号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的宜居宜业水平。
2024年,沈阳地铁3号线的开通为区域“三生融合”再添新场景,既拉起一条“产业辅助线”,也继地铁1号线之后,再次拓宽经开人的生活半径,实现“双线”贯西东,全城若比邻。地铁新线路将经开区南部众多生产、生活、生态地标穿珠成链,为区域“三生融合”再添新场景。
绿色发展,构建可持续未来
沈阳经开区和中德园先后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级绿色制造园区。目前,铁西区(经开区、中德园)省级以上绿色制造单位达104家,86家位于经开区,其中,国家级18家,省级68家,数量居全省各县区之首。2024年,1.6万名高校毕业生到铁西就业创业,铁西区(经开区、中德园)新出生人口位居全市首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沈阳经开区将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构建数字化、国际化服务新模式,树立沈阳开放合作的新标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引领全面振兴,为辽宁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沈阳经开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