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春牌大饽饽:非遗美食的秘密
乐春牌大饽饽:非遗美食的秘密
春节前夕,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的乐春面食提货处一片繁忙景象。两个十几米长的冷藏箱连在一起,工人们正忙碌地搬进搬出,院子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大饽饽礼盒。前来提货的市民络绎不绝,现场工作人员姜洪成介绍说:“为了方便市民购买和通过线上团购的顾客前来取货,我们特地在这里设了两个冷藏箱来存放大饽饽,随着时间离春节越来越近,现在都来不及入库了,大饽饽随来随售。”
这番热闹景象,正是昌邑大饽饽受欢迎程度的真实写照。作为一项传承百年的传统美食,昌邑大饽饽不仅在当地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更以其独特的口感和文化内涵,赢得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青睐。
百年传承:从饽饽铺到非遗瑰宝
昌邑大饽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在昌邑北部地区,最早出现了专门经营婚丧嫁娶面食的饽饽铺子,其中孙氏乐春饽饽铺最为有名。据昌邑市面食协会副会长张元芳介绍,昌邑老面大饽饽具有悠久的历史,清朝中后期,昌邑北部地区出现专门经营婚丧嫁娶面食的饽饽铺子,尤以孙氏乐春饽饽铺子最为出名。
1976年,当时的昌邑县政府招待所(昌邑宾馆前身)抓住商机,增设传统面食制作项目,聘请孙氏面食制作传人孙化臣传授传统面食制作技艺。1995年,招待所体制改革后,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孙化臣传承手艺,并注册老字号商标“乐春”。李凤泉自1999年起跟随孙化臣学习传统面食技艺,是第四代传承人。
2021年11月,“乐春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昌邑大饽饽制作工艺的认可,更是对其承载的民俗文化价值的肯定。
精良工艺:60多层的匠心之作
昌邑大饽饽之所以能成为非遗瑰宝,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是关键。据生产经理李凤泉介绍,大饽饽使用的面粉是当地优质冬小麦磨制的,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整个制作过程严格遵循传统工艺,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首先是老面发酵,这是保证饽饽口感的关键步骤。发酵完成后,面团需要经过人工反复揉团,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最考验手艺人的功力。揉制完成后,面团会被压制成饼,再由馒头工进行精细的成型工序。为了保证每个饽饽的重量一致,面团会被精确地分成1公斤每块。
成型后的饽饽需要经过古法醒发,这个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醒发完成后,饽饽会被放入大锅中蒸制55分钟。蒸制完成后,工人们会用食用色素点上象征红火的胭脂红,一个个白嫩细腻、麦香浓郁的大饽饽就完成了。
最令人称道的是,昌邑大饽饽掰开后能达到60多层的层次感。这种独特的层次感,正是得益于严格的工艺控制和匠人的精湛手艺。正如山东人常说的那样:“热吃绵软,凉吃如栗。”这种独特的口感,让昌邑大饽饽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美味。
市场热销:年销20万箱的非遗美食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昌邑大饽饽的市场表现也十分亮眼。据昌邑乐春老面大饽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元芳介绍,目前乐春面食年销售约20万箱,年产值约1600万元。产品不仅在北京、天津、河南、河北等地热销,甚至远销西藏等边远地区。
春节前夕是销售旺季,日和面量超过1万公斤,产品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公司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在线下,市民可以直接到提货处购买;在线上,通过直播带货和电商平台,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能品尝到这份来自山东的美味。
文化传承:民俗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在昌邑,大饽饽承载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愿望,是当地民众生活和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礼品和美食。每逢春节或是隆重节日,各家各户无论如何都会蒸上几锅饽饽用来祭奠先人和招待亲朋。就是走亲访友也不忘装上一个,以示尊重。
昌邑大饽饽的热销,也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公司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还通过成立面食协会和传习所,培养了一批批年轻的传承人,让这项传统技艺得以薪火相传。
昌邑大饽饽的成功,不仅是传统美食的复兴,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它告诉我们,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正如知名美食家陈晓卿所说:“每个人的肠胃实际都有一扇门,而钥匙就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无论你漂泊在哪里,或许那扇门早已残破不堪,但门上的密码锁仍然紧闭。”一口大饽饽,或许就是唤醒昌邑人童年味蕾的钥匙吧。那是儿时的味道,家的味道,无论你走多远,这味道始终留在唇齿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