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首都会从关中平原的西安最终转移到北京?主要以下几点原因
为何首都会从关中平原的西安最终转移到北京?主要以下几点原因
西安曾是秦汉唐时期的都城,而北京则是元明清以及新中国的都城。这两座城市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各自承载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为什么中国的首都会从关中平原的西安转移到华北平原的北京?本文将从地理、军事和环境等多个维度探讨这一历史变迁。
西安,大雁塔航拍
西安成为都城的优势
在秦汉唐时期,西安能够成为帝国都城,主要得益于其地理优势。西安地处关中平原,这一地区在中唐之前被誉为“陆海”,是“九州膏腴”、“天府之国”。关中平原肥沃的土地为都城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秦国正是凭借关中平原的富饶,一统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为何成都未能成为都城
然而,早期开发的很多城市都地处平原之上,如成都平原是西南三省最大的平原。而且成都的水患问题被秦代的李冰基本解决了,为何成都没能在秦代之后成为都城?
成都
这主要是因为唐中期之前“戎马盛于西北”,秦代的犬戎,汉代的匈奴,隋唐时的吐蕃与突厥等都曾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这些游牧民族长期威胁帝国的统治,所以抵御少数民族的袭扰,是中原王朝的首要战略任务,更是时代的政治斗争中心和民族斗争中心。几代王朝的大规模边疆用兵充分说明王朝安危系于西北。
军事威胁的变化
中唐之后,来自东北方向的威胁日渐增多,安禄山是从河北打到长安城的。宋朝和辽、金的军事对抗,也充分证明了中唐之后,中原王朝面对的军事威胁越来越多的来自东北方向。几百年后的满清也是从东北兴起的。
沈阳故宫
环境恶化与资源枯竭
除了军事压力的转移,西安失去都城地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据统计,自唐武德七年至开元二十九年的一百多年的时间中,京畿地区旱灾十次,水灾七次,蝗灾三次,共计二十次;都畿地区旱灾一次,水灾十二次,共十三次。这些灾害严重地影响了关中平原农业生产的发展,而长安城在最盛时号称人口百万,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所出不足以供京师 ”。所以在唐代发生了天子到洛阳就食的奇葩现象。
隋唐时期的国家粮仓——回洛仓,洛阳
历史事件的影响
唐末朱温破坏长安城的行为,虽然只是一个引子,但确实加速了西安失去都城地位的过程。这一变化实则是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西安失去都城地位,北京成为最终的赢家,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历史变迁不仅体现了地理环境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也反映了军事战略和环境承载力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