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来了!如何避开“黑机构”?
寒假来了!如何避开“黑机构”?
寒假即将来临,许多家长已经开始为孩子规划假期学习计划。然而,在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时,如何避开“黑机构”,确保孩子的学习质量和安全,成为每位家长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近日,济南市教育局发布校外培训安全使用提示,为家长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提示中强调了“四要三不要”的原则,这是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的重要参考。
选择正规机构是基础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时,务必查看该机构在前台摆放的“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入驻机构”标识,以及在显眼位置悬挂的“办学许可证”与“营业执照”。这些证照的齐全性确保了机构的合法经营,也是保障孩子学习安全的重要条件。同时,建议选择在济南市教育局官网或区县人民政府网站公布的“白名单”中的校外培训机构,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使用正规平台保障资金安全
教育部推出的“校外培训家长端App”是官方推荐的选课缴费平台,可以保障资金安全。家长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商店搜索“校外培训家长端”下载安装应用程序。打开App后,可以查询机构资质、课程信息,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报名。在线签订电子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通过平台进行缴费,资金将进入监管账户,确保安全。随时查看课程进度和消课情况。
警惕违规培训行为
根据中央“双减”政策,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开展学科类培训。家长应拒绝以各种名义开展的隐性学科培训,以保证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健康的休闲活动中。
合理缴费降低风险
不要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缴费。非学科类培训的缴费也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降低潜在风险。此外,非学科类培训一次性交费的时长不应超过3个月或60课时,且费用总额应保持在合理价位内。
签订合同明确权益
请按照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与培训机构签订相应合同,并要求培训机构真实填写培训课时、培训时间、培训方式、收费标准、付费方式等内容,签完后妥善保管合同文本。
发现违规及时举报
如发现违规培训行为,家长应及时通过热线举报,成为校外培训机构的社会监督员。通过家长与教育部门的联手,共同打造“平安消费”的环境,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在一个安全的学习氛围中成长。
案例警示:违规培训风险重重
近期,多地通报了违规校外培训案例。例如,无锡市查处了6起违法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案件,涉及多家培训机构和个人。这些违规机构存在消防安全隐患、退费难等问题,给家长和学生带来很大困扰。
如何避免“退费难”问题?
关键是要通过正规渠道缴费,不要轻信机构的口头承诺。同时,要签订正规合同,明确退费条款。一旦发现机构有异常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
济南市教育局呼吁广大家长朋友们共同携手,抵制不规范培训机构,让孩子享受更加安全、健康的教育环境。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规范化,未来的校外培训环境将更加透明与安全,希望所有家长能理性选择,陪伴孩子快乐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
最新政策要求需谨记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培训。这意味着,在寒假期间,任何形式的学科类培训都是违规的。家长如果发现此类违规行为,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具体操作指南
- 下载并使用“校外培训家长端App”
- 手机应用商店搜索“校外培训家长端”下载安装应用程序
- 打开App后,可以查询机构资质、课程信息,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报名
- 在线签订电子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 通过平台进行缴费,资金将进入监管账户,确保安全
- 随时查看课程进度和消课情况
- 查看济南市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
- 济南市教育局官网:http://jnedu.jinan.gov.cn/
- 各区县人民政府网站
违规培训案例警示
近期,北京市东城区和平谷区“双减”工作专班相继发布了关于违规培训情况的通报,4家机构涉嫌违规组织开展线下学科培训。专班表示,将针对违规学科培训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处置举报线索,强化巡查检查,严厉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不得占用寒暑假、法定节假日进行学科类培训。为何违规学科培训仍屡禁不绝?如何进一步有效治理?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法治日报记者 韩丹东
“我们这边最近主要提供的是寒假托管班,有4人小班和8人大班两种选择,价格则会根据孩子现在就读的年级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来定。小班是500元一天,寒假托管时间是从年前一周开始到开学前几天,具体时间根据情况调整。”
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法治日报》记者近日来到天津某小区一家位于居民楼内的课外培训机构。机构工作人员翻开宣传册,向记者介绍道:“我们的机构虽然规模不大,但负责教学任务的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孩子只要送到这,功课和作业就不用家长发愁了。”
当记者询问孩子上学期间有无培训班时,对方表示,上学期间机构提供周末培训服务,价格和寒假差不多,家长只需要周末上午把孩子送过来,下午接走就行。周末既有全科培训,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科目的培训。
对于记者“培训是否稳定,会不会中途停课”的担忧,机构工作人员称,机构位于小区内,他们已经打点好邻里关系,居民不会举报。“如果真有人问起,我们会说这里是兴趣班,教孩子硬笔书法的,不存在补课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双减”政策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由于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过度关注,以及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激烈竞争等,仍有一些培训机构无视规定,在隐蔽场所违规开展学科培训班,还有少数老师违规在家中开设补习班。
李女士的孩子就读于浙江杭州某中学,她告诉记者,她孩子所在班级目前有不少同学在周末上线下学科培训班。当被问到是否了解“双减”政策时,李女士说,开家长会时老师经常提及并强调不要让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班,但“补课”现象依旧层出不穷。
“大家都在上,我们也没办法。中考这么重要,小孩学了这么久就是为考个好学校,所以我们也给孩子报了周末的辅导班。家长们问起的时候,都说在上兴趣班。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李女士说。
根据李女士提供的线索,记者联系了杭州市某培训机构,记者以初中生家长的身份进行咨询,询问是否有周末学科培训班,工作人员要求记者提供孩子所在的具体学校、班级、姓名乃至班主任姓名等信息,称提供了这些信息才会给相关培训资料。
由于记者没能立即提供相关信息,对方便称:“我们这里只有兴趣班,‘双减’政策已经实行了,我们不会‘顶风作案’。”
一位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培训机构确实存在违规学科培训,包括她所在的机构。因为大家对“双减”政策很了解,知道自己是违规的,所以都非常谨慎,如果不是熟人介绍,面对咨询通常需要对方提供详细的学生信息。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还存在少数老师在家中违规给孩子辅导学业的现象。天津一初中生家长告诉记者,他给孩子周日报了两个班,上午两小时政治,下午两小时物理,都是去老师家里学习,五六个学生一起上课,每节课300元。
记者采访北京、天津、浙江杭州多位初高中家长,大家表示,会给孩子在节假日报名学科类辅导班,有家长直言,身边很多人都报辅导班,自己孩子不报,怕学业跟不上。
实际上,从各地查处情况来看,违规开展校外培训的机构并不少见。近期,北京市通州区、海淀区、大兴区等区“双减”工作专班相继发布了关于违规培训情况的通报,其中涉及多起案例;广东省广州市公布第四批共6起校外培训违法违规案例,有机构被罚550万元;湖南省长沙市教育局通报,10月8日至10月31日,全市共查处52起违规校外培训,其中隐形变异学科培训11起,擅自举办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无证非学科培训)40起,其他违规行为1起。
上海诚康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大成说,2023年10月15日开始施行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明确,未经审批的校外培训、变相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超出办学许可范围的培训等均属于违规行为。
“尽管近年来出台了《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等多个旨在整治、限制学科类的政策性文件,但仍有一些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违规开展线下校外培训,还有少数老师在家里私自开设补习班。根本原因在于家长的需求、学生学业成绩的压力,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张大成说,屡禁不止的原因还在于利益驱动、违法成本较低。
如何才能有效打击和治理线下违规开展校外培训?
张大成建议,应当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教育、市场监管、公安、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对违规校外学科培训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治。同时加大对违规校外学科培训的处罚力度,对未经审批的校外培训、变相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超出办学许可范围的培训等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停止办学等,提高违法成本。还要加强对已审批培训机构的动态管理,避免出现正规培训机构转成违规校外培训机构的情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要对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加以改进,真正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不只从学习成绩来评定甚至决定其发展,只有改变这一状况,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违规学科培训的问题”。
为此,储朝晖建议,应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业成绩。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还应加大对‘双减’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违规校外学科培训危害的认识,让家长、学生和培训机构自觉抵制违规校外学科培训。”储朝晖说。
理性选择,共同监督
济南市教育局呼吁广大家长朋友们共同携手,抵制不规范培训机构,让孩子享受更加安全、健康的教育环境。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规范化,未来的校外培训环境将更加透明与安全,希望所有家长能理性选择,陪伴孩子快乐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