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如何用AI技术加速经济增长?
智能工厂如何用AI技术加速经济增长?
智能工厂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作为实现智能工厂的关键技术,人工智能正在与传统制造技术不断融合,逐步改变现有制造业的组织形态和产业形态,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根据Automation Technology的预测,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占制造业增加值的2.2%。而根据麦肯锡的报告,在德国,人工智能可以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每年提高0.8%到1.4%。
AI技术在智能工厂的应用场景
智能工厂中,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景:
资产预测性维护
预测性维护基于传感器采集的设备运行数据,如噪声、振动、温度、压力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预测可能的故障点,并自动生成相关的维修建议。技术人员可根据建议提前处理有风险的设备,避免故障风险。预测性维护技术可以:
- 减少计划外故障,提高整体设备效率(OEE),确保连续生产,提高产量
- 减少维护频率,降低维护成本,缩短维护时间,提高运维效率
- 减少更换零件,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增加投资回报
部分工厂结合智能传感器和机器学习算法,利用传感器数据、天气数据、维护日志等传感器以外的数据源构建设备运行模型,减少实际故障的发生几率,优化资产生命周期的维护计划。比如在能源行业,基于机器学习技术,能源供应商可以利用来自电缆的硬件信息、实时性能测量和天气数据来检测和预测电网中断,并主动识别电网故障的可能性。
工厂流水线管理
产品缺陷检测和物体分拣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流水线中的典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流水线上的应用,可以实现缺陷检测和物体分拣,提高流水线效率。在缺陷检测场景中,可以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在频繁的环境变化下检测更小、更复杂的产品缺陷,提高检测效率。通过与3D显微镜结合,可实现毫秒级缺陷识别,支持高速应用并提高吞吐量,解决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复杂缺陷检测和定位问题,大幅提升检测效率。
在不规则物体排序的场景下,通过深度学习构建复杂物体的特征模型,实现自主学习,大大提高排序效率。通过结合3D视觉相机,机器人可以自动识别各种材料、形状甚至重叠物体,并确定最佳抓取点。
此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AGV小车可以基于机器视觉技术,进行3D环境感知,可使AGV小车在夜间、室外、路面崎岖的复杂环境运行,实现产线及仓储场景下的自动物料传送,大大提高工厂的运行效率。
车间管理
在工厂管理的场景中,需要对工厂内工人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规范工人的工作流程,识别安全隐患。工厂可以通过摄像头捕捉生产线上员工的操作行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计算分析,判断工人的工序是否达标,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工厂可以使用摄像头捕捉工人的行为和状态,当出现某些不安全因素时,如工人离大型机器太近,或安全配件未正确佩戴时,可以通知系统并提醒工人在危机发生前处理好,有效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与工作环境中的事故。
管理决策
在供应链风险管理场景中,企业通过收集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知识数据,包括物流数据、产品数据、商品流通数据、采购数据等,通过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企业的供应链知识图谱,实现供应链风险的预测与管理。
在融资风险管控场景中,可以通过收集企业的控制人/合伙人、竞争关系、业务关系等数据,形成融资风控知识图谱。通过知识图谱构建企业的各种复杂关系信息,实现对金融风险的预测与管理,降低可能的风险与损失。此外,通过知识图谱技术还可以与数据分析相结合,为企业内部的提供决策和流程优化的建议,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
制造流程优化
企业可以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对设备运行、工艺参数等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最优参数,可以大大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能耗,提高制造质量。在调度与生产管理场景中,企业可以通过专家系统生成调度指令,动态进行调度处理,执行制造能力计划、库存管理等与制造过程相关的管理任务。例如,某制造商在航空发动机制造过程中使用智能算法优化生产线设计,辅助制定和优化生产计划流程,通过智能制造技术提高生产力。
AI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
AI技术在智能工厂中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速度和精度
- 降低维护成本:预测性维护减少了设备故障,延长了设备寿命
- 优化供应链管理: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更精准的供应链预测和管理
- 提升产品质量:智能检测和优化控制提高了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 增强企业竞争力:智能化改造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政策支持与行业趋势
国家层面,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目的在于驱动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强国。同时国家也将制造业作为人工智能落地的重点行业,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中均提出将工业制造作为人工智能落地的重要领域。
地方层面,各地政府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 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建设100+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要求三年内完成100家智能工厂建设
- 深圳市每年财政拿出1.5亿元左右的资金,扶持工业互联网发展
- 安徽省“十三五”期间建成98个省级智能工厂、472个数字化车间
- 浙江省提出全面推进“机器换人”计划,2013年至2017年,实施“机器换人”的五年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累计提高51.2%
实际应用案例
富士康作为全球著名的“代工大王”,在3C时代带动了中国制造产业链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的发展,代工业务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为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富士康开始转型,并走上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依托工业互联网,由低附加值代工厂转型为科技驱动的生产型服务企业,成为富士康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
众泰控股集团通过引进12台全自动智能焊接机器人,生产线员工从120人减至30人,产品一次性合格率提高至99%。
西门子利用丰富的生产数据,将X射线测试次数减少30%,从而提高了印刷电路板生产线的产量。他们使用AI来确定哪些电路板可能从检查中受益,从而完成了这项任务。该公司收集了大量有关测试结果的流程、参数和其他信息,以创建AI模型并关联40,000个生产参数。通过这些数据使企业能够了解哪些零件有缺陷以及缺陷的来源,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质量。
宝马汽车工厂的数字孪生系统。通过仿真,制造工厂的整个规划阶段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并且一切都可以进行试验和测试。Andrews说:“OEM厂商非常有信心地知道,系统在第一天就能运行并达到预期产量。”
未来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工厂将向更深层次的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未来的智能工厂将实现:
- 更广泛的物联网连接,实现设备间的无缝通信
- 更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实现更精准的预测和决策
- 更灵活的生产系统,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 更高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干预
- 更强的网络安全保障,保护工业数据安全
智能工厂的普及将为制造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不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将推动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