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林:守护喀斯特生态的秘密武器
云南石林:守护喀斯特生态的秘密武器
云南石林,这片被誉为“世界喀斯特博物馆”的地质奇观,以其独特的剑状、柱状、蘑菇状地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为了守护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昆明市于2008年颁布实施了《昆明市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为石林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科学规划:四级保护区制度
条例将石林风景名胜区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实施分级保护。其中,特级保护区包括望城山、石箱子、雷打石、仙女湖、李子园箐、文笔山、蓑衣山以及乃古石林与棺材山之间的区域,是全面体现石林喀斯特地质地貌的精华所在。一级保护区则涵盖大石林、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等核心景区。这种分区管理模式,确保了对最珍贵地质遗迹的严格保护,同时兼顾了游客观赏需求和当地居民生活需要。
严格管控:禁止性规定与审批制度
为防止人为破坏,条例对各类可能损害石林生态环境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禁止。例如,禁止开山、采石、开矿、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的活动;禁止修建储存危险物品的设施;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禁止猎捕野生保护动物;禁止在非指定地点倾倒废弃物;禁止超标排放污染物;禁止在景物或设施上刻划涂污;禁止违规用火;禁止种植破坏生态的植物等。
同时,条例还建立了严格的审批制度。在石林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影视剧拍摄、科学考察等活动,必须经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批准。从事建设活动、设置广告、举办大型活动、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砍伐移植树木等,都需要经过管理机构审核同意,并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综合治理:资金投入与设施建设
自2005年至2023年10月,石林景区已累计投入整改资金2.84亿元,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提升改造工程。具体措施包括:
- 拆除有碍观瞻的建筑物1.3万平方米
- 科学修复景观面积6万平方米
- 种植各种苗木13万株
- 完成景区电网改造和入地工程
- 开通连接石林景区与昆明火车站的旅游直通车
- 设置多语种人性化游路指示标牌180块
- 新建生态环保星级厕所
- 建成国际一流水准的游客接待中心、喀斯特地质博物馆和数字化景区
- 打造园林绿化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的“阿诗玛生态文化园”
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景区环境,提升了游客体验,更有效保护了石林的生态环境。
成效显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023年10月,石林景区顺利通过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考核验收。专家组从示范区规划、生态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质量、传统文化保护、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安全卫生、区域统筹、公共环境与社区参与、市场营销、综合管理、培训与教育等13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认为石林景区达到了示范区申报标准。
经验与启示:对比其他世界遗产保护案例
与其他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案例相比,石林的保护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 法规保障:通过地方立法确立保护制度,确保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 科学管理:采用分区保护模式,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制定保护措施
- 综合治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
- 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管理措施,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然而,石林的保护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如何持续改善景区周边环境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结语
云南石林的生态保护实践,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科学规划、严格管控和综合治理,石林不仅保持了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更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未来,随着保护措施的不断完善,石林必将以其更加迷人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