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赏花灯:古人如何过情人节?
元宵节赏花灯:古人如何过情人节?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在中国古代,元宵节不仅是团圆佳节,更是浪漫的情人节。在这个灯火辉煌的夜晚,青年男女们在花灯下相遇、相知,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诗词。
灯火辉煌:元宵节赏灯的历史渊源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到了唐朝时期已经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唐代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长安城内灯火辉煌、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云:“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灯月相映:古代情人节的浪漫场景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戏曲:元宵节的爱情故事
元宵节的浪漫氛围不仅体现在诗词中,还被搬上了戏曲舞台。《荔镜记》讲述的是江南才子陈伯卿与黄五娘在元宵夜赏花灯时一见钟情的故事,那“东风夜放花千树”的“上元观灯”场面和男女主人公载歌载舞的欣喜之态,令人难忘。川剧《春灯谜》则描述了贫寒书生宇文彦与四川节度使韦初中之女韦文凤于元宵夜赏灯、猜谜中互生爱慕,经历种种波折误会终于喜结秦晋的奇缘。
在台湾,元宵夜还流行着“偷菜”的习俗。未婚姑娘在元宵夜偷摘青菜,被认为会遇到如意郎君,当地人称为“偷晚菜,嫁好婿”。这种习俗虽然看似简单,却为元宵节增添了更多诗情画意。
传承与演变:元宵节的现代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虽然现代人已经不再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元宵节所蕴含的浪漫情怀和人文价值依然被传承下来。如今,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赏花灯、猜灯谜等传统习俗,感受古人的浪漫情怀,体验元宵节的独特魅力。
元宵节作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个灯火辉煌的夜晚,让我们一起漫步在花灯下,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浪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