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曳:减少雾霾从这些小事做起
张小曳:减少雾霾从这些小事做起
“治理雾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排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院研究员张小曳在最近的一次科普讲堂上指出。作为我国大气环境领域的权威专家,张小曳长期致力于雾霾成因与治理的研究,他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雾霾的成因:自然现象与人为排放的双重影响
张小曳认为,雾和霾原本是自然界的两种天气现象。过去,雾是由植被排放的大量含碳气体中的可溶性部分形成的,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然而,近二三十年来,我国中东部区域雾霾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大气气溶胶显著增加所致。在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十分严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指出,我国的城市大气污染虽受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制约,早期呈现出明显的煤烟型污染特征,但随着城市汽车拥有量的激增,大城市氮氧化物污染逐渐加重,这使得我国大气污染日益呈现出复合污染的态势,即由煤烟型污染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其他污染叠加构成。
雾霾频繁出现的深层原因
为什么现在的雾霾天这么频繁?贺泓指出,首先,大的背景是城镇化率提高太快。像发达国家遇到大气污染的问题,基本上是在城镇化率在50%上下的时候,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也在这个范围,这是一个大的背景。贺泓说,雾霾频繁发生,其中有气象的外因素,但是,我们更加看重的是大气复合污染的内因。在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大气氧化性的增强、气态污染物向颗粒态污染物的转化加快,这才是造成我国中东部雾霾事件频繁出现的根本原因。大气中的PM2.5或PM10及其前体污染物,大大超过了由当地气候、地形等条件形成的环境容量,一旦出现持续的静稳天气,就会出现污染物无法扩散的情况,进而导致大气中细粒子超标。
治理雾霾的多管齐下策略
针对雾霾治理,张小曳提出了多管齐下的策略。他建议从四个方面加强控制:机动车排放控制、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控制工业废气污染、减少农畜牧业无组织排放和生物质燃烧。其中,油品质量升级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应该放在优先的位置。因为机动车尾气直接排放致霾的PM2.5及前体物,对城市圈大气灰霾的形成有较大的贡献。此外,张小曳还建议国家将PM2.5控制纳入各省市领导考核的约束性指标。
雾霾治理的进展与挑战
自2013年以来,我国在雾霾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PM2.5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减少92%。北京大学的研究也显示,空气质量的改善使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增加了1.94个月。然而,挑战依然存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经济结构转型滞后,区域协调治理机制需进一步深化,部分污染源控制缺乏技术支撑。
未来展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面对这些挑战,张小曳建议,应立足各地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根据各地区的主要致霾原因,因地制宜推进雾霾治理。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齐抓共管,共同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雾霾问题必将得到有效解决,蓝天白云将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