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老年人如何开拓新的朋友圈?
退休后,老年人如何开拓新的朋友圈?
退休后,生活环境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朋友圈的变迁。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如何开拓新的社交圈,建立新的朋友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几位老年人的亲身经历和专家建议,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
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人
年过六旬的宋如义是海淀区花园路街道小关社区居民,她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随着智能手机使用越来越普及,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宋如义越来越感觉不便,便开始跟着社会组织学习。疫情期间,她使用智能手机享受到不少便利,网购、上传志愿服务图片、组织社区合唱团开展“云歌会”,还帮着邻居下单买东西,“我给邻居们演示如何在网上拼团,我跟他们说其实操作很简单,有的邻居表示想学但苦于没人教,我就把我会的教给大家。大家因为网上‘冲浪’这一兴趣点,找到了自己的圈子。”
67岁的赵淑青则建议,选择兴趣点时要结合自己的长处。在选择兴趣爱好的时候,先了解一下自身的长处,自己是对书画兴趣大一些还是对一些舞蹈、唱歌、太极拳、旅行更有兴趣,当然了也要结合一下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择了兴趣爱好,就要慢慢地融入,前期要给自己制定计划,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成为习惯,再慢慢地扩展、深入。
于先生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找到同好,加入他们。”他认为,文体社团的社交,要比纯粹的陌生人社交更加让人接受,有时参与一个感兴趣的社团或聚会,很可能会遇到一个有趣的朋友。
主动融入新生活
69岁的张凤英是一名北漂老人,来京只为了带小孙女。她分享了自己从孤独到融入新生活的经历。“我是一名北漂老人,来京只为了带小孙女。现在,在这里我有朋友、有圈子,但刚来的时候,一切并不美好。”她说话有些口音,许多邻居都听不懂,自己也着急。好在楼下邻居也有一位老年人,天天带着孙子就和她搭话,这样一来二去,她有了异乡的第一个朋友,两人经常互送美食,带着孩子到公园打卡。在新朋友的带领下,她又走进社区广场舞的圈子,并加入其中,生活一下子丰富起来了。“感觉一下子找到了组织,大家带着我去赶集、参加京郊游,玩得老好了,自己的心情都开阔了不少。”
张凤英建议,老年人要有全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要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规划,要主动出击拓展新的朋友圈,当然也不能为了找寻朋友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而走进新圈子的场所有楼门院、社区小公园、社区活动室、老年大学等。
志愿服务:结交朋友的新途径
家住朝阳区的王玉荣分享了自己通过志愿服务结交朋友的经历。她所在的社区有几位高龄、独居的老人,像她一样稍微年轻的“小老人”与这些“老老人”结对,每天不定期敲门走访,为老人们提供代买、聊天、理发、晒太阳等助老服务,以及教老人唱歌、学智能手机等文娱服务。
王玉荣说,老伴去世的一两年里,是她最难熬的时期。因有志愿者的陪伴与关爱,让她逐渐走出来。从志愿者身上获取力量,她也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继续发挥余热。这个过程,不仅有了朋友,实现自我价值,还收获了快乐。“没有朋友,没有圈子,来,先当志愿者吧,不离家、不离群、不离圈。”
专家建议:学会多说“我要”
退休后,老年人如何开拓新的朋友圈?北京君心善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祝赫表示,如果您目前连一个工作之外的生活圈都没有,不妨就从现在开始留心经营。老年人应学会多说“我要”。尽管有人很享受独处,但长期不去结交新朋友,确实会影响身心健康。通过学着说“我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要出门走走、我要多和朋友交流、我要去学习新技能等。
网友“小e”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老年人要学会用肯定、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生活,就能感受到更多善意。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更容易结交新朋友。老年人在退休后应该树立“第二青春”的意识和“精彩人生从60岁开始”的理念,“换一条跑道”继续前进,不仅知道如何寻找圈子,筛选圈子,还得学会进入圈子,做个健康快乐有为的老人。
本文原文来自北京社区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