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从“钢铁重镇”到“生态绿城”的华丽转身
邯郸:从“钢铁重镇”到“生态绿城”的华丽转身
在河北省南部,有一座历经8000年沧桑的古城,它曾因钢铁而兴,也因钢铁而困。这里就是邯郸,一座正在经历华丽转身的重工业城市。
从“煤都”到“绿都”的蜕变
紫山,这座距邯郸市中心仅15公里的山峦,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生态蝶变。上世纪80年代,紫山因矿产丰富,吸引了40余家煤矿开采,一度成为邯郸的重要能源基地。然而,长期的粗放开采,不仅破坏了山体植被,更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以前这里煤灰到处飞,家里一年四季不敢开窗。”陈窑村村民陈喜堂回忆道。而如今,紫山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的生态公园。曾经的矿坑,如今绿树成荫,野花遍地,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重工业城市的环保之困
作为我国重要的钢铁、煤炭基地,邯郸曾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重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统计,邯郸市工业企业排放量曾占全市总排放量的很大比例,空气质量长期在全国排名靠后。
破釜沉舟,全面转型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邯郸市痛定思痛,开始了一场全方位的生态转型。
环保绩效创A,倒逼企业升级
自2022年起,邯郸市率先在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推动环保绩效创A行动。以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为例,通过一系列环保改造,该公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浓度分别下降78.13%、83.3%、75%。截至2024年,邯郸市已有31家企业达到环保绩效A级标准。
能源结构优化,新能源替代提速
邯郸市大力推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全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23262辆,其中重型新能源车辆达10368辆。在取暖领域,909家农业经营户实现散煤替代,1.48万户完成清洁取暖改造。
矿山修复,变废为宝
邯郸市全面推进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以紫山为例,当地先后清除小煤矿、煤场、石料厂200余家,完成6000亩受损山体的修复治理。通过植树造林,紫山森林覆盖率从16%提升到96%,真正实现了从“黑”到“绿”的转变。
生态改善,民生福祉
经过持续努力,邯郸市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8天,同比增加30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降至4.469,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优水平。
水环境治理同样成效显著。通过实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项目,市内七段黑臭水体(滏阳河、沁河、支漳河、渚河、输元河、北湖、邯临沟部分河段)已全部消除黑臭,总长30.3公里的水体重新焕发生机。
绿色发展,未来可期
邯郸的生态转型之路,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紫山生态公园、京娘湖、七步沟等景区的兴起,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邯郸的实践证明,重工业城市完全有能力实现绿色转型。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坚定决心和科学规划,更需要企业的主动参与和技术创新。邯郸的今天,或许就是更多重工业城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