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自然美学:从《绝句》到“老”境
杜甫的自然美学:从《绝句》到“老”境
“月是故乡明”,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道出了诗人杜甫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在杜甫的笔下,自然景物不仅是客观存在的美景,更是寄托情感、体悟人生的载体。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自然美学观不仅体现在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中,更蕴含在他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深刻理解里。
细腻入微的自然观察
杜甫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其细腻入微、生动传神而著称。在成都草堂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描写自然的诗作,其中《绝句二首其一》堪称代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这首诗浅显易懂,“以诗为画”,极富诗情画意。大意是: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首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次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蒙曼老师说:这两句讲的是春天到来,天地都变了,变成了春天应该有的样子。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这是一幅多么诱人的春光图啊。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两句写的是万物都变了,变成了春天应该有的样子。放眼望去: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同时,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是诗人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后二句写燕子、鸳鸯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这首诗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它是小儿科,“与儿童属对何异?”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初看起来确实如此:你看,“迟日”对“春风”,“江山丽”对“花草香”,“泥融”对“沙暖”,“飞燕子”对“睡鸳鸯”,这不就是小孩对对子吗?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此言论一出,就遭到了人们的反驳。说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同为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说:“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大文豪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也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可以说诗人满怀欣喜之情,调动起全身的器官,来感受春天的到来,传达心中的喜悦。诗中既有视觉感受(春日迟迟,燕子鸳鸯),又有触觉感受(清风徐徐),还有嗅觉所感(花草芬芳),更有从内心中想象出的春日和暖(泥融、沙暖),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陶醉在花草芬芳和明媚春光之中,真的是春不醉人人自醉!所以说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诗人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
独特的自然美学思想
杜甫的自然美学观,最突出的体现就是他创造的“老”境美学。这种美学追求,不仅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更融入了他的整个诗歌创作中。
“老”是传统诗学中很有民族特色且与传统审美理想关系密切的美学概念,据裴斐统计也是杜诗中出现频数最高的字,共用过374次①,既用以言人事品物,也用来论诗。自杜甫以后,经宋代诗歌批评广泛运用,终于在明人杨慎手中得到理论总结,成为清代流行的诗美概念。其美学意涵大致包括风格上的老健苍劲、技巧上的稳妥成熟、修辞上的自然平淡以及创作态度上的自由超脱与自适性四个方面②。杜甫因对“老”的标举及相应的成就而被视为实践这种美学品格的成功典范,吸引后代批评家由这一角度审视其作品,由“老”的正负两面价值对其晚年创作做出不同评价。裴斐先生曾有短文从杜甫以老自称、杜诗老而益精、老为杜诗之个性特色三层涵义谈过老杜之“老”③,莫砺锋《杜甫评传》第三章也以“千锤百炼的艺术造诣和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为题对杜甫晚年成就作了总结性的论述④,这为我们讨论杜甫老境的诗学奠定了基础。
杜甫在《敬赠郑谏议十韵》中称赞郑诗“思瓢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⑥,宋代注家黄鹤理解为:“毫发无憾,谓字句斟酌;波澜老成,谓通篇结构,包大小而言。”⑦如果他的解释不错,那么杜甫这几句诗就涉及构思、声律、结构及完成度四个方面的评价。其中对结构的评价用了“老成”一词,望而可知是老到、成熟之义。这虽是就艺术表现效果而言,但与才能的成熟也有密切关系。《寄薛三郎中》云“乃知盖代手,才力老益神”,不就意味着老成首先是与作家晚境才能的成熟相应的概念吗?五年后他在《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诗中直接用“老”来称赞薛华写作的歌辞:“座中薛华善醉歌,歌辞自作风格老。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此处“老”所称道的“风格”并不同于当今文学理论所说的风格,而近于指称作品的整体风貌。参照“何刘”两句看,让人感觉“老”与其说意味着一种风格倾向,还不如说与完成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老”显然是“老成”的省言,这从杜甫对庾信的评价可以得到印证——在早年的《春日忆李白》中,杜甫用“清新庾开府”来评价庾信,到晚年写作《戏为六绝句》时,却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意谓庾信的写作在晚年达到成熟的境地。说起来,杜甫诗中提到庾信共计八次,早年两次,晚年六次。就《咏怀古迹》其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来看,杜甫晚年提到庾信的六首,都与自己的遭遇相关。他从庾信晚年作品引发的精神共鸣不只是乡愁,更是贯穿于《哀江南赋》和《拟咏怀》二十七首中的那个深刻主题,即“对不幸的历史时代的整体性回顾”和“对这种时代里个人生命的落空的深切哀感”⑧。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朋友》中感叹“哀伤同庾信,述作愧陈琳”,以陈琳的幕僚经历和庾信的流寓生涯比拟自己相似的命运缩影。不过,相比这精神史的隔空对话,后人更为注意的是杜甫对庾信诗歌老境之美的关注和标举。
杜甫的自然美学观,还体现在他对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关注。作为一位儒家诗人,杜甫始终关注着国家兴亡与民生疾苦,但同时,他又能在自然中寻找慰藉,实现自我超越。这种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使他的诗歌既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失细腻的人文关怀。
对现代人的启示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自然之美。杜甫的自然美学观,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杜甫观察自然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他不仅用眼睛看,更用心灵感受,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生命体验融为一体。这种全方位的观察方式,让我们明白:自然之美,不在于表面的华丽,而在于与人心灵的共鸣。
其次,杜甫的自然美学观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在杜甫的诗中,自然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和谐共处的伙伴。这种对自然的尊重,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
最后,杜甫的自然美学观鼓励我们在逆境中寻找精神慰藉。无论是早年漫游齐赵时的《望岳》,还是晚年流寓夔州时的《秋兴八首》,杜甫始终能在自然中找到力量,这种精神追求,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杜甫的自然美学观,不仅是古典诗歌的瑰宝,更是现代人的心灵导师。在当今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让我们重拾杜甫的自然美学,重新发现身边的自然之美,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