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犯罪心理学》:揭开犯罪心理的神秘面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犯罪心理学》:揭开犯罪心理的神秘面纱

引用
豆瓣
1.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248180/

犯罪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犯罪心理学》第12版,由美国心理学领域的权威人士撰写,由中国政法大学的马凯教授领衔翻译。 本书基于心理学的视角,着重关注犯罪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全面、准确地整合了犯罪心理学的当代研究、理论及实践。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电影《少年的你》中的画面,以前以为犯罪的人都是坏人,是自己不学好的结果,未成年犯罪更是家长的责任。 实则不然,造成一个人犯罪的因素有很多,家庭因素和环境因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包括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品行障碍等。 发展的观点认为,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沿着一条可能充满风险因素的路径前行的,成年人的反社会行为,包括犯罪行为,通常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 书中第二章介绍了家庭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在犯罪行为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其中家庭风险因素包括:错误或不充分的教养方式、兄弟姐妹的不良影响、贫穷以及粗暴对待或虐待儿童。 心理风险因素的例子包括认知和语言能力不足,缺乏共情,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差以及品行障碍。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接触的风险因素越多,这个人在一生中参与反社会行为的概率就越大。 但不是所有不辛婚姻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都会有反社会行为,也不是所有被暴力对待过的孩子,都会走向犯罪,一个情绪健康的个体也会触犯法律,甚至有时会犯下重罪。 电影《少年的你》里以魏莱为首的三个女高中生霸凌同学导致其跳楼自杀,面对警察的询问,他们不仅面不改色,还“义正言辞”地认为:穷人家的孩子就不该来上学。 什么样的家庭会教出这样的孩子? 面对学校的停课处罚,三个女生的家长有的暴跳如雷,当着学生和老师的面对孩子一顿拳打脚踢,有的稳如泰山,坚决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问题,应该反思的是被霸凌者。 结果,这三名学生继续为所欲为,他们很快找到了下一个欺凌目标:陈念。 只因她告诉了警察真相,只因她拒绝了他们的无理要求,只因她家庭贫困母亲还欠了债务,就成了下一个被霸凌的对象。

书中讲到,贫穷不会直接导致犯罪,但贫穷会带来歧视、失业、家庭混乱、成为被害人或经历各种暴力事件。 其中最关键的是,贫穷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经济压力会降低父母对孩子的支持性和持续育儿的能力。 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 主人公陈念家里有人追债,学校有同学霸凌,唯一的照顾者母亲却躲得远远的,不管女儿的死活。 主人公小北十三岁时,父母都离他而去,从此一个人生活,无依无靠的他只能混迹与社会的最底层。 一个孩子失去了家庭的保护,将会走上一条艰难的人生道路。 单亲家庭被认为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最大的风险因素。 在讨论严重的违法犯罪和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时,书中强调: 低社会经济阶层和犯罪之间的联系,并不意味着贫穷会产生或不可避免地导致严重的,长期的犯罪。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儿童和成年人,也有严重的违法和犯罪行为。

比如电影里的霸凌者魏莱,家庭条件优越,学习成绩好,但欺凌同学时,她心狠手辣:辱骂、殴打,拍裸照,剪头发…… 面对受伤的陈念,她毫无悔意,跪求无果之后,竟想通过花钱摆平此事,她如此“惧怕”的原因,不是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是害怕父亲又一次冷酷无情地将她“拒之门外”。 最终酿成大祸,魏莱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生命代价,陈念和小北也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这个世界最怕的不是作恶多端的孩子,而是放任不管的父母。教育孩子容易,教育父母很难。 李玫瑾教授说过:人格始于遗传,成于养育。 在预防与矫治违法和犯罪行为的保护因素中,家庭保护因素包括:亲密的家庭关系;爱、温暖、支持性的教养方式;父母监管;亲社会的兄弟姐妹。 正如《心理抚育》一书中所写:情感抚养可以决定人性,决定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会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所以监管和良好的家庭关系的结合,会减少儿童和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 社会在发展,但那些常见的犯罪形式依然大量存在,并且还出现了很多当代社会所特有的犯罪形式,比如网络犯罪。

《犯罪心理学》第12版就是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大量回顾,总结该领域专业人员的研究成果之后完成的,有扩充,也有删除。 如果你对犯罪心理学研究感兴趣,推荐你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