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于敏院士:隐姓埋名二十八载的“中国氢弹之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于敏院士:隐姓埋名二十八载的“中国氢弹之父”

引用
百度
10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8E%E6%95%8F/22358
2.
https://www.most.gov.cn/ztzl/kjrw/201501/t20150114_117709.html
3.
http://www.81.cn/yl_208589/16356517.html
4.
https://m.sohu.com/a/716374106_121055224/?pvid=000115_3w_a
5.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643133
6.
https://www.12371.cn/2019/01/17/ARTI1547680988793269.shtml
7.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440502
8.
https://kxy.hactcm.edu.cn/info/1112/2733.htm
9.
https://html.rhhz.net/kjdb/20201319.htm
10.
https://news.pku.edu.cn/mtbdnew/123aea87593144be81819c708a5b6f9b.htm

2015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9岁的于敏院士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溢于言表。这一天,他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然而,对于这位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来说,这仅仅是其辉煌人生中的一抹剪影。

01

从北大“天才”到核武器专家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属天津市)一个普通职员家庭。青少年时代,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立下了学科学、爱科学,从事科学研究,报效祖国的志向。

1944年,18岁的于敏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两年后,他毅然从工学院转到理学院,选择了理论物理专业。在北大,于敏如饥似渴地学习,寒暑假从不回家,跑到景山顶上去学习。他的优异成绩令人瞩目:在一次代数考试中,数学系的平均成绩不足20分,而于敏却考出了100分的满分。1949年,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大理学院的研究生。

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彭桓武慧眼识才,将他调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在近代物理所的前两年,理论研究组接到了第一项任务,跟踪国际核物理研究的进展,于敏几乎仔细阅读了全部文献。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他没有老师,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02

“国产专家一号”的氢弹突破

1961年,34岁的于敏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钱三强找到他,希望他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当时,中苏关系破裂,美苏两个核大国的霸权主义对新中国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于敏毅然决然地从研究原子核转向研究氢弹原理。

研制氢弹,中国完全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在中国,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用于氢弹设计。如此条件,于敏凭借惊人的记忆力,以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带领工作组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

仅用3年时间,于敏就解决了氢弹制造的理论问题。他带领团队提出了69篇研究成果报告,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03

淡泊明志的科学人生

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在核武器研制的道路上,于敏始终保持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常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与邓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学家多次商议起草报告,分析我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不及美国的1/25。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铸就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04

名垂青史的科学丰碑

于敏院士的一生,是为国家奉献的一生。他荣获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等崇高荣誉。面对极高的荣誉,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调。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史上,他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