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国画用笔的奥秘
书画同源:国画用笔的奥秘
“书画同源”是中国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他写道:“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这段话不仅揭示了书画的共同起源,也为后世“书画同源”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国画的用笔技法是其艺术表现的基础。其中,中锋、侧锋、逆锋是最基本的三种用笔方式。中锋用笔时,笔杆垂直于纸面,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侧锋则将笔杆倾斜,使用毛笔的侧部,可以画出粗壮的线条,常用于山石的皴擦。逆锋运笔时,笔管向右前方倾斜,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这种笔触苍劲生辣,可用于勾勒和皴擦。
书法与国画在用笔上虽有共通之处,但并非完全相同。正如专家所言,绘画中的构图、色彩、形体、解剖、透视等要素,与书法有着本质区别。即使书法再好,如果缺乏对绘画基本规律的理解,也难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历史上不乏书法不佳但绘画极佳的画家,如明代的沈周和仇英。沈周早期书法不工,但绘画极佳,后经勤练书法,终至“书画俱佳”。仇英的书法更不佳,但其精美画作仍享誉千古。
沈周画作《庐山高图》
著名画家潘天寿曾深入探讨国画用笔的奥秘。他认为,国画用笔不外乎点、线、面三者,而线实由点连接而成,面亦由点扩大而得。在用笔时,要注重骨气和神韵,使笔触既圆浑沉着,又纯实轻快。他还强调,用笔要凝练畅快,在湿笔中求韵,在枯笔中取势,这样才能达到“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
潘天寿画作《小龙湫下一角》
“书画同源”不仅是艺术理论,更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钥匙。它揭示了书法与绘画在艺术表现上的共通性,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在当代,这一理论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艺术创新的同时,也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现代国画作品《春江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