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守正创新 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科技赋能提升游客体验;多措并举打造地方特色文化IP,以传统文化助力文旅高质量发展……日前,全国各省区市两会陆续召开,聚焦如何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多位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加大文物保护及阐释力度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重要的一支考古学文化类型,牛河梁遗址作为红山文化中晚期中心性遗址,将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线向前推进到了距今5800年。“加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及周边同期遗址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在2025年辽宁省两会上,辽宁省政协委员、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馆长、牛河梁遗址管理处处长王轩龙建议,成立专门的联合考古协调小组与联合管理委员会,依托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项目,统筹推进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并加快考古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制定统一管理规范,解决统筹管理与资源共享等关键环节存在的短板问题。同时,打造红山文化遗址旅游集群线路,加强精准营销,推进文旅融合。
今年山西省两会上,山西省政协委员、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于灏的提案也是关于文物保护与传承的。于灏认为,可以实施由政府一般债券支持的低级别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并逐年增加省财政预算,形成稳定的、可持续的保护资金保障体系;做好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山西试点工作,加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濒危古建筑彩塑壁画和馆藏珍贵文物等数字化保护。“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云冈学’‘晋祠学’等,加强多学科协同和跨学科合作,深入挖掘其价值。”于灏建议,新建一批富有山西特色的标志性专题博物馆,并选择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阐释,形成中华文明的核心资源价值体系。
探索青少年文化传承模式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遗产类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郭艺看来,浙江省中小学校应充分利用好文化场馆的优势资源,让文化场馆成为中小学生体验式学习的实践地。
今年浙江省两会上,郭艺带来了《浙江省中小学校应充分利用文化场馆教育功能》的提案。她建议,馆校共同设计合作模式,设立相关专项经费,支持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研学开展等,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与资源整合。全省中小学校与文化场馆建立常态合作机制,积极开展线下活动,丰富课外学习与实践体验场景,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2025年河南省两会上,河南省政协委员、民进郑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李建霞也关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意义。今年,李建霞的提案主题就是加强青少年黄帝文化宣传教育。“近年来,郑州以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重点,精心打造‘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李建霞建议,结合现代教育需求,形成系统性的黄帝文化宣讲内容,推出一系列儿童绘本、动画片等文艺作品。以黄帝文化小小宣讲员培训、“黄帝故事我来讲”等活动持续推进黄帝文化进校园,并加强黄帝文化沉浸式体验。
创新拓展文化展现方式
城市文化品牌作为民族文化和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妈祖文化,这张闪耀世界的“福建名片”,已经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在2025年福建省两会上,福建省政协委员、致公党福建省委委员、莆田市委会副主委、莆田市侨联主席郭立红建议,推动妈祖信俗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因地制宜策划举办系列巡游活动,扩大妈祖文化“朋友圈”、影响力。此外,郭立红还建议要充分利用数字科技赋能妈祖文化,以创新形式宣传妈祖文化,提升妈祖文化全球影响力,构建全球妈祖文化传播体系。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日前,《口述海南·葩姐说》在多个平台传播,“听”成为人们认识海南的方式之一,该节目的主讲人正是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大学研究员蔡葩。“海南是中国方言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每种方言背后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抢救与传承是确保海南文化根脉得以延续的关键。”蔡葩提议建立“海南数字人文研究与传播中心”,利用虚实融合技术,记录、弘扬、传播海南历史文化,呈现更加立体的海南文化形象。
“新科技在考古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文物保护工作效率与精准度,也为文物展示提供了新机遇。”王轩龙建议,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牛河梁及周边红山文化遗址资源共享数字平台外,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线上遗址游览与文化体验项目,如虚拟考古发掘、红山先民生活场景复原等,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提升红山文化影响力。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