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养生,《黄帝内经》教你顺应四时
秋冬养生,《黄帝内经》教你顺应四时
秋冬季节,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容易受到寒邪侵袭,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中提到,“智者之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避寒暑。”在秋冬季节,我们应该注重保暖,适当增加衣物,避免受凉;饮食上要多吃温补的食物,如羊肉、核桃等,以补充身体的能量;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季节的变化,达到养生的目的。
顺应自然规律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秋冬季节,自然界呈现出闭藏的特点,万物生机潜藏,阳气深藏于地下。因此,秋冬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饮食起居,保护阳气,涵养精气。
冬季养生重点
冬季是养生的关键时期,因为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万物生机潜藏,为来年焕发生命的活力养精蓄锐。与之相应,人也应该顺应自然,在冬季储备精气、蓄积能量,使来年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
保暖防寒
冬季寒气偏盛,阳气不足,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汗出减少,肤色比较暗淡,有较多的气血回流到内脏,食欲增加,消化吸收功能增强,非常适合蓄积能量。所以四季之中,冬季是最适合进补的季节。人体阳气易散易失,寒冬时节,首先要注意保护阳气,“去寒就温”就是保持居处工作环境温暖,避免长时间呆在寒冷的环境中,防止阳气耗散。对老年人来说,头部、足部保暖尤为重要。
头部保暖:头面部是手足三阳经汇聚的部位,阳气相对充足,是最为耐寒的部位,也是散失阳气最多的地方,所以头部保暖是保护阳气的重要措施。老年人阳气逐渐衰弱,如果头部受寒易于阳气受损,甚至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小动脉痉挛,发生中风或心肌缺血而心绞痛等;如果头部汗出后受寒还易感风寒邪气。
暖水浴足:双脚离心脏远,血供较差,脂肪层薄,保温力差,故有“寒从脚下生”的说法。寒冬时节,尽量穿厚实的鞋袜,每天用热水浴足,可以刺激足三阴经,温通阳气。足部发凉的人可以用桂枝15克、艾叶30克、生姜15克水煎浴足。
饮食调养
冬季气候寒冷,需要增加温热助阳的食物,如核桃、栗子、枣、甘薯、黑米、黑豆等。动物性食物是“血肉有情之物”,滋味厚重,能温养精气,资生气血。特别是羊肉、牛肉、鹿脯、鳝鱼、龟、鳖等,能温阳补气养血,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阳虚明显的可以佐用姜、桂、胡椒等以辛温助阳。冬季可以煲制当归生姜羊肉汤温补气血;或者将黄酒热透,调入姜丝饮用,以温通血脉、驱风散寒。
起居调摄
冬三月昼短夜长,阳消阴长,大地万里冰封,阳气内藏。人在清醒活动时体温增高,阳气行于体表,入睡休息时体温降低,阳气行于内脏。所以,适度增加睡眠和休息,有利于阳气收藏,更好地适应自然变化。若冬季睡眠过少,会扰动阳气,消耗阴精,导致阴虚阳亢,春季随着自然界阳气的升动,容易出现温热病变,《内经》称之为“冬不藏精,春必温病”。
老年人普遍注重锻炼身体,但是过度运动体力劳作、大量出汗等都会增加身体的消耗,为冬季养生之大忌。因此,冬季运动要适量,运动中要避免大量出汗,这就是“无泄皮肤”。户外活动要避风避寒,运动时间不可过早,最好在冬日的暖阳下适度活动,即所谓“必待日光”。
精神调养
“负暄”就是晒背取暖。现在虽然有很好的取暖设备,但日光浴对身体的好处是人工采暖不能代替的。冬季应选择阳光和暖的时间尽可能多晒太阳,特别是背部有督脉、足太阳经循行,接受日光照射,可以补足阳气,提高身体的御寒力,是冬季保养阳气的好方法。所以,“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的俗语是不无道理的。
心理保健方面,为了配合冬季秘藏的节令特点,要保精神安宁,情绪稳定,秘而不宣,应避免过分的精神躁扰导致精气耗伤。同时,寒风凛冽的冬季很容易滋生忧郁、悲伤情绪,还要让内心充满乐观和喜悦,要注意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秋季养生要点
秋季是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节。俗话说“一层秋雨一层凉”,夏季的炎热逐渐退去,秋高气爽,风高物燥。此时养生的总原则是“秋冬养阴”。秋季万物平和,不再生长,人们应当早睡早起,与鸡同步,需要收敛在外的神气,使神志安宁,使肺气清和均匀。这样才能适应秋气,调养收敛阳气,并为冬季到来做好准备。
饮食调养
进入秋季后,还没离开夏天的炎热,但随着雨水的减少,气候变得干燥,我们应该如何吃呢?
补水补液:为了应对秋季的干燥,养阴润燥之法势在必行。多喝水是免除“秋燥”之良方,但只喝白开水则不妥。更佳方法是“朝盐水,晚蜜汤”,即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这既是补充水分的好方法,也是秋季养生、抗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导致的便秘。
省辣补酸:辛散干燥是秋天的特点,辛辣食物有发散特性,容易伤及阴血。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故秋日饮食应“省辣补酸”,这符合了“酸甘养阴”的原理。秋天易发口角或皮肤干裂等,都与秋燥有关,应避免食用辛辣烧烤之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蒜和酒等,尤其是生姜。古代医书记载:“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多食这些温性食品易伤阴液,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伤害。如果在饮食上注意适当多食用些酸味的食物,如杨梅、山楂、葡萄等有助于减少秋季病的发生。
秋季进补:在中医理论中,秋季对应的脏腑为“肺”和“大肠”。所以秋令时节应注意滋养肺脏,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气得清,呼吸平和,肠道内津液充足。因此秋季进补,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等。黑芝麻、南瓜能润肺益气、润肠通便;莲子益脾养心,开胃安神;红枣、桂圆养血安神。秋三月气候干燥,因此秋末冬初可适当食用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梨等食品,以滋阴润燥。如果出现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症状,可以服食具有健补脾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
另外,五脏对应五色之白色,秋季容易出现口干唇焦等“秋燥”症候,可选白萝卜、白菜、冬瓜、百合、银耳、莲藕、莲子等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补益作用的白色食物。如白萝卜、冬瓜、莲藕等可与诸如沙参、百合、麦冬、枸杞等滋阴润燥之品共制药膳食用。百合、银耳、莲子等可用水浸泡发后,煮烂,加少量冰糖服食,对治疗和预防“秋燥”有较好的效果。
药膳推荐
党参枸杞红枣汤:滋肾固精,补血益气。食材包括党参20克,枸杞子15克,红枣15克,白糖适量。将党参洗净切断,与其他材料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
四神粥:补气健脾。食材包括芡实、山药、干莲子、茯苓各10克,红枣6颗,小米40克。莲子需浸泡2小时去心,煮20分钟至软烂。
茭白三丝:平补益气。食材包括茭白、青椒、胡萝卜、猪肉丝。先将蒜瓣、姜丝炒香,再加入猪肉丝翻炒变色,最后加入茭白、青椒、胡萝卜,加盐、料酒、白胡椒粉调味。
温补鹌鹑汤:温肾固脉。食材包括鹌鹑、艾叶、菟丝子、川芎、百合、莲藕。将艾叶、菟丝子、川芎用三碗清水煎至一碗,过滤掉药渣,将药汁和鹌鹑、百合、莲藕丁隔水炖熟调味即可食用。
精神调养
《黄帝内经》强调,秋冬季节应注意精神调养,保持情绪稳定。白居易《负冬日》云:“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这种精神内敛的状态,有助于保护阳气,涵养精气,达到养生的目的。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秋冬养生之道,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饮食起居,保护阳气,涵养精气。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使人体在秋冬季节保持健康状态,为来年的生命活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