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高光荣与世长辞,享年76岁【附高光荣简介】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高光荣与世长辞,享年76岁【附高光荣简介】
2月12日,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美国特拉华大学终身教授高光荣与世长辞,享年76岁。高教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博士学位的学者,在数据流架构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培养了大量顶尖人才,包括美团创始人王兴等。
高光荣教授于1945年出生,1968年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本科毕业。1980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并于1982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第一位MIT计算机博士。
1987年起,高教授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任教,并于1990年晋升为终身教授。自2000年起,他担任美国特拉华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创立了特拉华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并行系统实验室。
高教授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2007年当选ACM Fellow和IEEE Fellow,2013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海外杰出贡献奖”。2017年,他获得IEEE计算机学会颁发的“罗摩克里希纳·劳奖”,成为全球第七位、中国大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数据流体系结构的开拓者
高教授在高性能计算、数据流模型、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系统、编译器技术和运行时系统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共发表论文300余篇,谷歌学术h指数达58。其中,他对数据流体系结构的创立和发展最为人称道。
高教授认为,数据流体系结构是对冯·诺依曼结构的重要突破。它通过“编队作战”的多核模式,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整体资源。同时,数据流概念与人工智能有着天然的联系,对未来AI发展具有重要支持作用。
在学术研究之外,高教授还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例如,IBM Cyclops64超级计算机系统就采用了他的数据流研发成果。中科睿芯创始人范东睿在美国访学期间受到高教授数据流思想的熏陶,回国后成功创业,并在多个产品中应用了高通量流式处理技术。
人才培养与学术贡献
高教授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先后培养了30余位博士毕业生,指导了25余位博士后,为学界和工业界输送了大量顶尖人才。其中,美团创始人王兴就是他的学生之一。2005年,王兴获得美国特拉华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师从高教授,但未完成博士学业就回国创业。
高教授还多次担任计算机领域知名国际会议委员会主席和国际著名期刊编委。他是PACT(ACM/IEEE并行架构和编译技术国际会议)的创始成员之一,曾担任PACT 1994的委员会主席。此外,他还参与创立了CASES嵌入式系统国际会议,并是IEEE/CS Dataflow STC的创始人和主席。
高教授的逝世,是中国计算机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他的学术成就和育人精神将永远被铭记。
高光荣简介:
- 姓名:高光荣
- 性别:男
- 任教专业: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所在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1982年毕业于MIT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86年获得MIT该专业的博士学位。高光荣教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MIT的第一位计算机博士。高光荣教授是美国IEEE的高级会员,同时是ACM,ACM-SIGARCH, ACM-SIGPLAN和IFIP的会员,曾担任过IEEE Concurrency Journal, Journal on Programming Languages 和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等杂志的编委,现担任Parallel Processing Letters杂志的编委。多年来,高光荣教授曾任许多重要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学术委员会主席,学术委员会委员。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一共培养了52名博士和硕士毕业生,19名博士后。现在有16名博士和硕士学生和4名博士后在继续培养中。高教授是加拿大蒙特列尔McGill大学ACAPS(高级编译体系结构与并行系统实验室)的创始人和领导者;美国Delaware大学CAPSL(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并行系统实验室) 的创始人和领导者。
他先后发表的论文近300余篇,出版专著6本,目前从事的科研领域: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并行系统,生物信息,优化予并行编译器等。
来源:量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