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艺术界的灵感源泉
大足石刻:艺术界的灵感源泉
大足石刻,这颗藏于重庆深山的明珠,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古代熠熠生辉,更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绽放出新的光彩。从传统雕塑到新媒体艺术,从实体展览到数字游戏,大足石刻的艺术魅力正以全新的方式影响着当代艺术家们。
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承
1954年,为践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文艺创作方针,西南美专(今四川美术学院)首届雕塑系学生王官乙、叶毓山等人在老师的带领下,驻扎于大足山中临习、复制石刻造像,旨在通过研习中国传统造型语言,解决在艺术创作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深入学习,深刻影响了这批艺术家的艺术观念与创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新中国美术大众化与民族化的进程。
1965年,群雕《收租院》的诞生标志着大足石刻对现代艺术影响的里程碑。作为主创之一的王官乙在回忆该作品的创作过程时,多次提到大足石刻给予他的启示。大足石刻涵盖内容广泛,雕刻技艺精湛,其一大艺术成就便是运用高浮雕、浅浮雕等多样的形式结合巧妙的画面构成,将诸多民间传说与宗教故事以极其生动的面貌展现出来。如大足宝顶山石刻中的《牧牛图》,将一个充满哲理的民间故事巧妙分隔为十二个单元,以连环画般的构成样式娓娓道来,让原本深奥的思想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给世人。群雕《收租院》的构成灵感正源于此,百余米长的人物群雕如同传统中国画手卷一样徐徐展开。雕塑家们将作品分为七组,并通过对场景中不同人物的置陈布势,使各组主题清晰分明又紧密关联。
艺术家江碧波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歌乐山烈士群雕》展现了革命烈士舍身为国、英勇不屈的光辉形象。该作品在人物布局方式上借鉴了大足北山136号、155号石窟的结构,采用花岗岩石块堆叠塑造了九位紧密环绕在一起的烈士形象。群雕整体呈塔柱式造型,四面分别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姿态与面貌,又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样的空间布局,使群雕呈现出向上延伸和向中心汇聚的视觉效果,极具艺术张力。
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始终思考着如何反映和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如果说对大足石刻构成样式的借鉴,赋予了作品极具传统韵味的叙事方式,那么对大足石刻造型样式的吸纳,则为彼时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全新的风格面貌。
雕塑作品《养猪妇》塑造了一位朴素的农妇形象,她手持大勺,仿佛正望着猪仔争食,幸福洋溢在脸上。作为首批临习大足石刻的雕塑家之一,伍明万的创作致力于在人物形体结构中寻找形式美感。在创作此件作品时,他借鉴了大足石刻造像富有装饰性的衣纹刻画技巧,强调线条的简练与流畅,力求以概括的平面化造型凸显人物神韵,在追求雕塑严谨、理性的空间塑造的同时,展现出温婉含蓄的东方之美。
此外,叶毓山在《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万众一心》等作品的创作中,将从大足石刻中习得的传统摩崖造像的造型观念融入作品的空间营造中,以浮雕、圆雕相互穿插的方式创造出一种现代雕塑样式。龙德辉的《方腊》《觉醒》等雕塑作品则将大足石刻造像简练而充满力量感的造型方式与西方雕塑技法相结合,为中西艺术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我的创作遵循民族的特性、科学的态度、大众的方向,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深深打动了我,我也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得到大众的认可。”龙德辉曾在一次访谈中如是说。
当代艺术的创新探索
时至当代,随着文明交流互鉴、科技蓬勃发展以及艺术理念的不断更新,大足石刻更是释放出源源不断的能量,成为广大艺术家们深耕的沃土。纵观当代艺术家们以大足石刻为灵感源泉进行的创作探索,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媒介的丰富性,大足石刻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不再仅仅体现在雕塑领域,而是随着更多创作者的加入,逐渐辐射至不同艺术门类;二是观念的多元性,艺术家们对大足石刻艺术精髓的挖掘呈现出多样的视角,在充分借鉴其构成、造型等视觉表征的基础上,展露出通过当代艺术手段探讨传统造型艺术背后文化意涵的创作意图。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焦兴涛创作的雕塑装置《才子佳人》。该作品塑造了头戴帽冠、身披华服的才子和佳人形象,其姿态借鉴了大足宝顶山石刻中供养人及侍女的形象。艺术家收集了日常创作中遗留的各式金属边角料,通过穿插与焊接,将充满传统文化意蕴的人物形象转化为具有崭新视觉特征的艺术品。从作品选取的材料与创作技法来看,它无疑是“现代”的,但就其整体呈现的造型风貌和传递出的格调气韵而言,它又是“传统”的。艺术家正是希望以这样的创作方式探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审美异同,尝试以新的艺术载体传承传统雕塑之美,深入挖掘并激活其文化基因。
大足石刻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民间信仰、世俗生活及艺术审美的流变,这一流变过程与本民族的文化特性紧密关联。张小涛的作品《铁轮》以此为突破口,借助新媒体艺术手段将安岳石刻与大足石刻中的《柳本尊十炼图》进行比较研究。艺术家希望通过影像表现民间造像艺术的时代演变,讲述中国传统艺术如何在当代被重新赋予生命的故事。在此作品中,频繁出现的精美石刻纹样和斑驳的风化肌理化作鲜明的文化符号,以影像独有的线性叙事逻辑展现出动态发展的历史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创作媒介与传播手段的不断更迭,当代作品与传统经典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众多艺术家不仅在大足石刻中汲取灵感,其创作也在不同层面对大足石刻进行着“反哺”。由中国团队打造、以《西游记》为故事背景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一经亮相便风靡海内外,斩获多项视觉设计奖项。游戏中的多个场景以大足石刻为蓝本进行创作,不仅以全新的方式将大足石刻的艺术之美展现于世人眼前,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再观近年来涌现出的许多利用AI与智能交互技术创作的艺术作品,如林俊廷的新媒体装置《灵境》,以“数字造像”的方式对大足石刻进行转化,让观众可以在与之互动的过程中身临其境般了解大足石刻的前世今生。这类作品的创作方式,如数字建模、AI生成等,本身就已成为研究、保护甚至修复文物的重要手段。
数字时代的文化新生
2024年8月20日,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上线,开启全球解锁。游戏以中国神话故事《西游记》为背景,并将全国多处名胜古迹设计到游戏场景里,其中就包括来自重庆的大足石刻。
在《黑神话:悟空》先行公布的视频中,能够发现在游戏场景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华夏艺术瑰宝。据游戏制作方——游戏科学公司介绍,团队走访全国,选取各类名胜古迹、古建筑,通过实景扫描的方式呈现在游戏中,致力于带给玩家全新的视觉体验。
在2023年科隆游戏展上,《黑神话:悟空》成功斩获最佳视觉效果奖,精良的制作以及优秀的华夏艺术瑰宝呈现得到了来自世界的认可。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刻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1999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黑神话:悟空》游戏场景中出现的“金色千手观音”“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地狱变相石刻”都是大足石刻的代表作品。
“千手观音”的造像耳熟能详,熟悉“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地狱变相石刻”的人则相对较少。据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地狱变相石刻”都位于宝顶山摩崖造像群内,其中,“观无量寿佛经变相”表现的是九品往生的画面,画面上部是近乎圆雕的西方三圣,下部雕刻九个往生场景,此外还在龛两端崖壁上各雕刻了八幅图,对应经典中的十六观。
“地狱变相石刻”描绘的则是“十八级地狱”场景,包括刀山地狱、寒冰地狱、油锅地狱、截膝地狱、拔舌地狱等场景,是中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狱石刻之一。
大足石刻研究院对外宣传处副处长罗国家还介绍说,当时《黑神话:悟空》制作团队到大足石刻考察,他们认为石刻造型极具中国文化属性,且和游戏主题相吻合,所以选择了一些场景来融入。“制作团队为了更好还原场景,没有使用建模和绘画的方式,而是实地考察,选择了实景扫描的方式。”
事实上,这已不是大足石刻与游戏的第一次“牵手”。《黑神话:悟空》之前,大足石刻与腾讯合作,已把相关摩崖造像呈现在游戏《英雄杀》中。
“非常逼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游戏刚开始预售时,来自上海的游戏玩家钱先生购买了游戏进行体验,他感觉自己能看出制作团队的良苦用心:游戏与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融合,“是一次大胆的突破,也是文化传承的发展方向。”
“用中国元素去做游戏是创始团队一直的心愿,团队希望在中国神话题材上探索得更有深度,把中国元素题材推向全世界,让全世界的游戏玩家都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游戏生产业内人士唐礼在讲到《黑神话:悟空》时显得格外激动。
唐礼表示,《黑神话:悟空》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从国内来讲,游戏打破了传统电视剧电影的单一互动方式,代入感会更强,也能增强玩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国外来讲,《黑神话:悟空》对包括大足石刻等多处中华文化艺术进行还原,采用实景扫描技术进行制作,不仅增加了可信度,更把中华文化直观地呈现在世界玩家眼前。“国外玩家,特别是外国年轻人,他们通过游戏直接触碰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胜过千言万语。”
罗国家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各种新兴媒介,一是新兴媒介传播效率更高,二是用户参与度更高、用户更年轻化。但考虑到用户的多样性,传承方式要传统方式和新兴方式并举。“传统的巡展以及其他的传统形式要保留,新的传播方式也要积极去尝试。”
唐礼与罗国家都认为,体现当代中国软实力提升的具体形式,游戏不可或缺。它是中华文化“出海”的重要有效载体。游戏产业本身具有的时尚性、参与性以及冲击力、渗透力等都是其他文化产品不可比拟的,“期待国内更多的游戏公司,能像‘游戏科学’一样,创意、制作出更精良、更具中华文化气质的好游戏,吸引全球游戏玩家参与。”
大足石刻这颗千年明珠,正以全新的方式焕发出勃勃生机。从传统雕塑到数字艺术,从实体展览到虚拟世界,大足石刻的艺术魅力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得到了传承与创新。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更是当代艺术家们汲取灵感的重要源泉,为推动艺术风格的创新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