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存在1465个问题点!专家:好动画应满足这三个标准
动画片存在1465个问题点!专家:好动画应满足这三个标准
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消保委”)发布了一份关于动画领域侵害未成年人成长安全的消费调查报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21部动画片中,竟然梳理出1465个问题点,主要集中在用语、场景、剧情等方面。这一发现不仅让家长们震惊,更引发了对动画片内容安全和分级制度的深入讨论。
调查揭示:动画片存在三大安全隐患
调查显示,当前动画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暴力犯罪元素泛滥:近一半的动画片不同程度地存在暴力犯罪内容。例如经典动画《迪迦奥特曼》中,除了日常打怪兽的情节外,还出现了持械殴打、多人恐吓、纵火爆炸等暴力场面。
危险模仿行为频现:面向低幼龄儿童的动画作品中仍存在大量危险行为。如《小猪佩奇》中的人物做出打开飞机舱门、冲浪等危险动作。调查发现,有24.4%的家长表示孩子会经常模仿动画片中的行为,44.1%的家长表示孩子有时会模仿。
惊悚恐怖内容过多:21部动画片中,涉及阴暗、惊悚、悬疑等镜头多达123个。部分动画人物受到惊吓的夸张表现,以及性格“黑化”的剧情,都可能对儿童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专家解读:好动画片应满足三个层次需求
面对动画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专家指出,适合少年儿童观看的动画片应该满足三个层次的需求:
安全:情节要绿色健康,避免出现易被模仿的幻想暴力元素,声音不能忽大忽小,光色不能过快闪动等。
美:在人物设计、场景设计等方面具有美感,能陶冶儿童的审美情操。例如,经典动画《大闹天宫》的色彩搭配和线条设计就非常讲究,能给孩子带来美的熏陶。
创意:动画片应该富有想象力和创意,避免套路化和简单化。儿童动画的编剧需要从小朋友能接受的角度,让剧情有超预期但又合理的发展。
分级制度: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
对于如何解决动画片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分级制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调查显示,80.7%的家长认为需要严格把控动画片的放映尺度,54.8%的家长非常支持动画片分级制度。
专家指出,动画片分级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既能保护未成年人,也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但分级制度的实施需要循序渐进,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社会认知水平:家长和观众对分级制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 企业创作能力:动画制作企业是否具备创作不同级别作品的能力
- 文化内容标准: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标准
在没有分级制度的情况下,专家建议先从题材选择、价值导向和角色示范等方面入手,鼓励企业分类创作,引导观众分类观看。
家长指南:如何让孩子健康观看动画片
在动画片分级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健康观看动画片呢?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选择合适内容:优先选择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动画片,避免含有暴力、恐怖内容的作品。
控制观看时间:遵循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2岁以下儿童避免屏幕时间;2至5岁每天不超过1小时;6岁以上需确保屏幕时间不影响睡眠、运动及学习。
亲子共看与互动:家长应陪同观看并引导讨论,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行为,培养批判性思维。
结合实际生活:将动画片中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模仿科学实验或艺术创作,激发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如果孩子对某部动画片特别感兴趣,可以围绕它展开延伸活动,如绘画、写作或角色扮演,进一步提升学习动力。
动画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伙伴,既可能成为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助力,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建立科学的动画片分级制度,提高动画片制作标准,以及家长的正确引导,都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我们期待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能够在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环境中享受动画片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