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好习惯,提升学生表现——国家卫健委推荐
养成好习惯,提升学生表现——国家卫健委推荐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其中强调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研究表明,这不仅有助于预防传染病,还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水平。
当前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一项针对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存在轻度至中度的身心健康问题。例如,42%的学生有肠胃问题,39.3%的学生存在睡眠障碍,70.3%的学生经常感到疲劳。此外,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也高达14.1%。
这些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其学业表现产生负面影响。身体不适或形象不佳可能导致自卑心理,进而影响学习专注度和社交能力。因此,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其他生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手部清洁,饭前便后要洗手;定期洗澡、洗头,保持身体清洁;勤换洗衣物,保持衣物整洁。
口腔卫生:每天至少刷牙两次,使用含氟牙膏;饭后漱口,使用牙线清理牙缝;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饮食卫生:注意饮食安全,选择新鲜食材;避免食用过期食品;在外就餐时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馆。
宿舍卫生:保持宿舍通风,定期打扫;床上用品要定期清洗晾晒;个人物品摆放整齐,保持环境整洁。
其他重要生活习惯的培养
除了卫生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规律作息: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时;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避免熬夜和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和高糖食品;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拉伸。
良好习惯对学生表现的影响
研究表明,注重个人卫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专注,记忆力更好,整体学业表现更佳。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改善社交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实用建议
制定计划:为自己设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和运动计划,并坚持执行。
自我监督:定期检查自己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及时调整不良习惯。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或舍友一起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培养兴趣:将运动和健康饮食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保持耐心: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不要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就放弃。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些良好习惯,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