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煎鱼类的烹饪技巧与食材选择指南
干煎鱼类的烹饪技巧与食材选择指南
在上班途中,见到了肉鱼与白带鱼非常新鲜,价格也实惠,随手挑选了几尾。银皮鱼与白肉鱼最适合干煎;特别是用适量盐腌制几个小时,不仅质地细软,而且香气四溢,鲜美无比。煎之前两面擦干,用热锅文火,可以避免粘锅的风险。煎的过程中少动,一鼓作气翻面,就能煎出一条完整的漂亮鱼!
中式料理常见的烹饪手法主要有煎、煮、炒、炸、焖、溜、熬、炖等八种技法,或由此八种技法再向外延伸或是相互组合,让风味可以根据食材种类及其特性、口味偏好、饮食习惯与风俗传统,展现出千变万化的表现。虽然在华人活动地区,多以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为主要特色,但烹饪手法大致相同。临海地区多喜食海鲜,而内陆地区则擅长河鲜。随着经验的积累与时间的酝酿,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烹饪方式。其中,鱼虾蟹贝等水产品因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与季节性产出,加上分别有捕捞与养殖供应,以及种类组成的多样性,也让品尝时的变化性与丰富性,远胜过禽畜类等其他动物性蛋白来源,更不用说其优质的营养和充足的量。
在基本的烹饪技法中,除了生食,干煎大概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烹饪方式。除了应用于鸡鸭鹅等禽类或猪牛羊等畜产,水产品种类也多适合干煎。所谓干煎,就是少油热锅。因为使用油脂作为温度传递与风味表现的媒介,所以有别于单纯以水的汆烫;而又因为使用油脂的量有限,多仅浸润部分表面,因此也与使用大量油脂操作的烹炸不同。此外,因为干煎仅使用简单的调味,加上操作迅速简单,所以当无法决定要如何烹饪时,干煎往往是在外形、口感与风味上,都能取得最大共识与稳定表现的不二之选。
常见的如干煎白鲳、干煎土魠或干煎虱目鱼肚。除了鱼类以外,许多虾蟹也会用这种方法展现食材原味。例如会将海蟹对半斩开或片开,然后直接在先煸干姜片的热油中煎至焦黄,并散发浓郁的蟹类腥香,或是将红蟳直接以麻油干煸,除滋味异常鲜美外,同时还是冬令进补的美味选择。别以为虾蟹类最适宜的方法是汆烫或蒸煮,虽然入水汆烫快速方便,但要知道虾蟹类之所以有浓郁的腥香,以及在拆剥时吮指回味的诸多风味与乐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壳甲以及膏黄在高温下催化的香气。那种咸鲜中透着腥香,并且因为浓缩水分而让风味更加明显的感觉,多半可以通过干煎轻易带出。
那么,哪些种类适合干煎呢?在干煎前又该如何处理?
适合干煎的水产品,除了虾蟹以外,鱼类是主要部分。为了充分掌握熟度,并充分展现干煎可带出的焦、香与脆,首先,诸如白鲳、赤鯮、俗称盘仔的血鯛,以及台湾四周总有的丰盛捕获的多种带鱼等体型侧扁的种类,皆适合以干煎方式展现风味;其次,则是肉质细腻且体型不大的鱼种,例如俗称午仔或午鱼的马鮁、小黄鱼或同属石首鱼科中的春子、帕头仔与白口等。再来,质地中油份含量丰富的种类,即便是诸如土魠、鲑鱼、海鱺或红魽等体型壮硕且颇具分量的种类,也多可藉由轮切方便干煎品尝;特别是含有肚洞的腹侧,因为脂肪含量明显且质细腻,加上多有肥嫩的皮层帮衬,所以只要热油干煎,便能轻易感受食材鲜美诱人的原味。
干煎的技巧在于少油热锅,此外,为了避免烹饪过程手忙脚乱,或重复添加佐料造成风味过重,建议在干煎前,先用少许盐对食材进行腌渍,除可使其入味,同时还可以借助排出多余水分,让干煎过程少有油爆,并可充分展现焦香酥脆的质地。部分人在食材入锅干煎之前,带油温上来以后,多会先放入几片姜片煎至焦黄,爆香之外,还可避免稍后干煎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鱼皮沾黏。不过,若要避免鱼皮沾黏,最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在锅中油脂充分烧至边缘产生油纹且尚未出现白烟前,将鱼只或鱼片滑入锅中,然后就尽量不要动它。当朝上一侧的边缘部分也有转熟的现象,同时鱼皮或各鳍已显焦脆之际,便可稍稍敲动锅柄,让朝下面的鱼肉与锅子分离,然后沿锅缘,以筷子或锅铲辅助翻面,便多可煎出表面金黄焦味,同时风味芬芳诱人的简单料理!
推荐干煎的水产品及其烹饪建议:
- 喜好品尝略带焦香的风味,干煎是水产品料理的优先选择。
- 一般侧扁体型的鲜鱼都适合干煎。
- 肉质细腻的鲜鱼除适合清蒸,干煎也是展现风味的简易方法。
- 油脂含量相对较高的种类也适合干煎。
- 轮切、剖片、背开或腹开的水产品,也适合干煎料理。
- 少油与热锅是干煎烹饪的关键要素。
- 煎鱼只或鱼片时避免过度接触或翻动,充分煎熟后,自然会与锅面分离。
- 将最美的一面朝上,便可同时享受充满成就的料理与美味!
本文原文来自台湾教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