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中介服务平台如何保障你的相亲安全?
婚恋中介服务平台如何保障你的相亲安全?
近日,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婚恋服务平台诈骗案作出终审判决,认定某传媒公司因未尽到用户身份审核义务,需赔偿客户损失40571元。这一案例凸显了婚恋中介服务平台在保障用户安全方面的重要责任。
平台审核不严,用户被骗谁之过?
2022年7月,黄某与某传媒公司经营的婚介所签订婚介服务协议,约定黄某交纳会员费998元,由婚介所为其安排线下相亲3次。婚介所同时指导黄某注册使用该婚介所的线上相亲软件。
黄某使用软件期间,一男性用户添加其为好友,并向其索要QQ号,两人转至QQ平台聊天。该男子自称从事期货交易,有内部信息,让黄某用其账号体验,并提供网址链接及账号、密码。黄某看到对方充值100万元快速获利4万余元后心动,在对方的指导下注册账号,先后充值811420元,后黄某发现无法取出充值款,遂报警。
警方调取该男子在线相亲软件的注册信息后,发现该用户注册使用的手机号为虚拟号,QQ身份信息为虚构,无法查找核实其真实身份。黄某遂起诉要求某传媒公司赔偿其损失。
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某传媒公司介绍线下会员使用线上相亲软件进行交友并获得收益,黄某和该男子均向某传媒公司交纳会员服务费,某传媒公司作为中介服务提供者,具有如实告知、查验身份和网络安全保护的义务。该男子注册所用手机号并无有效注册信息,某传媒公司未切实核验用户真实身份信息,未履行网络服务实名制职责,在提供婚恋中介服务过程中存在一定疏漏,给公安机关侦查刑事案件造成阻碍,损害了黄某的信赖利益。法院综合考虑黄某损失和某传媒公司过错程度,酌定判令某传媒公司赔偿黄某损失的5%即40571元。
一审判决后,某传媒公司不服,提起上诉。南京中院审理后维持了原判。
婚恋平台诈骗案频发,警惕这些套路
近年来,通过婚恋平台实施诈骗的案件屡见不鲜。海淀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揭示了婚恋诈骗的常见手法:
网络游戏结识,虚构身份建立“恋爱”关系:如吴某某通过网络游戏结识被害人赵先生,使用虚假身份信息,隐瞒真实婚姻状况,以各种理由骗取16万余元。
设置“温柔陷阱”,骗取信任后编造事由:如姜某某通过与康女士建立恋爱关系,骗取其父母信任,以还房贷、公司资金周转等虚假事由,骗取400余万元。
这些案例表明,诈骗分子往往利用网络的虚拟性,通过虚构身份、编造理由等手段实施诈骗。受害者在未充分核实对方身份的情况下,容易陷入情感骗局。
法律明确平台责任,保障用户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运营者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民政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明确要求婚恋网站严格执行实名制。这意味着,婚恋中介服务平台必须对用户注册信息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实名制得到有效执行。
用户如何保护自己,远离诈骗?
在使用婚恋中介服务平台时,用户也应提高警惕,采取以下措施保护自身安全:
谨慎核实身份: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自我介绍,可通过视频聊天、查看身份证照片等方式核实身份。
保持理性,不轻信承诺:对于对方提出的借款、投资等涉及金钱的请求,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转账。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透露自己的家庭背景、收入状况等敏感信息。
选择正规平台:优先选择信誉好、用户评价高的平台,注意查看平台是否严格执行实名制。
保留证据:与对方的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要妥善保存,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向平台举报或向警方报案。
婚恋中介服务平台作为连接用户的桥梁,承担着重要的安全保障责任。平台方应严格执行实名制,加强用户信息审核,建立反电信网络诈骗机制。同时,用户自身也要提高防范意识,理性对待网络交友,共同营造安全可靠的婚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