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文化在现代生活的应用
佛学文化在现代生活的应用
佛学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从佛陀创教的人生情怀到禅宗对现实人生的重视,佛教不仅关注出世解脱,更注重入世实践。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人生,保持心情平和宁静,这些理念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追求精神超越还是应对物欲横流的现象,佛学文化的智慧都能为现代人提供有益指导,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佛学文化在身心健康中的应用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常常让人感到身心俱疲。在这种背景下,佛学文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
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吉祥法师指出,身心问题,可以说是哲学史上最为古老、贯穿全部西方哲学史的中心问题之一。关于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自古以来有无数圣贤先哲做出无数实践、提出众多解决方案。他们或者从提升物质财富入手,或者从身体健康入手,或者从心灵提升入手,都解决了不少问题,为众生提供了众多启示与指导。然而,人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享受,也不仅仅停留在身体的健康,而在于获取真实智慧,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消除自心的无明,而获得身心清净。要不断净化自心,停止烦恼的污染,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佛法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是更为深刻的人生智慧, 提高生命的快乐指数,进而获得身心灵自由与幸福。在这样一个容易使人们陷入“心灵危机”的信息时代,佛法能够提供给我们诸多心理疗养资源。
身心关系是哲学、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等多种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为现代心理学的四大争论焦点之一,被许多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家称为当代科学的前沿问题。以佛法智慧,参悟人生的终极生命价值,可以帮助现代人,消除心灵压力,突破生活中的瓶颈,而享有真正的美好人生。佛教特色就是解决身心问题,各部经典对身心问题讨论很多,其主要观点都认为心身不二,相互依存。其中,心识的作用最为重要,是主宰者,是中心枢纽。
佛陀曾在《正法念处经•观天品》中说:“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这是说,心灵之纯净,能通过血液的净化而使人容貌端正,脸色白净光润。反之,心灵污秽肮脏,能使人容貌丑恶,面色晦暗。相貌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表情的凝固。如经常愁眉不展,天长日久会凝固成一副苦相;经常喜笑颜开,天长日久会凝固成一副欢喜相;经常动肝火发脾气,天长日久会凝固成一副凶相。
佛学对于身心问题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还提出了众多解决方法。其中,以禅定为核心的身心调整。大量实践证明,人的自控意念可以导致呼吸、脉博、心跳等方面的生命变化,这证明心理可影响生理,生理依赖于心理。进一步再深入禅定,达到无所有处深定时,脉博、心跳亦停止,暖、寿不灭,生命活动的节奏变得极为缓慢,但不是死亡。实际上,呼吸、脉博、心跳随着心理活动,而产生的变化,常人都不难体察;当心情紧张、惊恐时,呼吸、脉博、心跳都会明显加快,还会连带引起脸色的变化等生理反应。唯识学认为,这种生理变化的终极处理者,为阿赖耶识。
关于心理对生理的作用,现代科学作了很多研究。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受英国伦敦“一脾气暴躁妇女的乳汁,竟能毒死其婴儿‘’的启示,对人呼出的气进行化学分析,发现,人在忧郁伤心的时侯,分泌物能使某种液体,产生有毒害于健康的白色沉淀物;盛怒时的分泌物,则出现粉红色的沉淀物,其毒性足以杀死一只老鼠。生气10分钟,气氧的消耗量,约3公里长跑所消耗的体能;而心平气和时,呵出的气在试管中,只生成蒸气水滴,无沉淀物。还有研究成果表明,经常说谎话,可以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导致焦虑、压抑、胃肠粘膜、血管痉挛、食欲减退等症状;愤怒、沮丧、恐惧、激动、悲痛等情绪,通过脑下垂体植物神经系统,能引起身体器官功能的不良变化。巴西名医阿尼塞托•马丁,研究贪官的健康状况10年,发现这些人中,有百分之六十的人,患各种疾病,百分之七十的人常服镇静剂,说明他们常处于紧张、焦虑、不安之中。美国精神病专家雷福德•威廉斯研究发现,易怒和愤世嫉俗的人,比沉着冷静、充满善意的人,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四倍。乐观、开朗、友善、坦直、诚实、勤恳、乐于助人、具正义感等,有益健康长寿。对禅定、瑜伽者,脑电、心电的测量研究表明:当由自调其心而进入禅定时,具有组织新功能、态能力的额叶脑电波,随功夫的深入而趋向高度有序化,通常状态下,主要在大脑皮层枕区的A波转向额区,通常状态下的左脑优势转向右脑优势,非对称结构转向镶嵌交叉的“大脑太极图”对称图像,使大脑处于一种与睡眠、清醒皆然不同的全脑共振。在特殊兴奋状态下,不仅有改善血液循环、微循环、降低耗氧率、提高免疫功能等,良性生理效益,还为智能的提高,奠定了生理基础。这些研究成果,为佛法治疗心身疾病,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其实,心理因素还能通过无意识的储积,导致心身病。当代心身医学认为,心理病因主要通过情绪,影响中枢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的失调,引发疾病。事实上,人的意识系统和生理系统,均为“全息对应”的关系,意识分六个层次,第五层次的潜意识,主要调控生理,“情绪是它制造出来的心理画图,表情是它制造出来的生理画图”。总之,疾病是人的潜意识制造出来的。所有疾病,终归为具主管生理活动功能的阿赖耶识所制造,是阿赖耶识这位公正无私的“地下工作者”对储入的有害信息,按因果法则,进行处理的结果。
佛学文化在教育中的实践
星雲大師創立的佛光山是實踐人間佛教的典型代表。星雲大師將人間佛教思想運用到實踐之中,先後在世界各地建立分道場,革新佛教發展理念,拉近信眾和僧團之間距離,對人間佛教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本文以佛光山在香港的分道場──香港佛光道場為個案,結合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理念、香港的社會處境以及道場的環境組織,通過分析道場的人員組織,教育活動課程的安排及考核方式,探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教育思想,尤其是義工教育思想及實踐,從而進一步揭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教育的方式和特點。
香港佛光道場並非香港本地的道場,是台灣佛光山設於香港的分道場。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將其弘揚的佛教教義稱之為「人間佛教」,佛光山的宗旨是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及以共修淨化人心。目前佛光山在台灣的分院共有六十二所,海外則有九十八所(佛光緣不在此數內)。分支道場的發展方向為:傳統與現代融合,僧眾與信眾共有,修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術合一。
佛学文化与心理健康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赵朴初提出“佛教是文化”的理论,主动将佛教的发展融入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改变了人们对佛教的偏见和误解。这种观点为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佛教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提供对治方法。如《華嚴經》云:「了達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緣亦復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滅者生死盡。」佛教對「心」的詮釋,有諸多層次的分析說明,更用許多的譬喻來闡釋我們的心,進而教導我們如何找心、安心、淨心,足見佛教心理學凌駕於西方心理學之上。
「心理學」一詞,西文原意為「闡釋心靈的學問」,後來引申為「研究人類自身問題的行為科學」。這種發展演變符合佛教對宇宙人生的闡釋,所謂「心能生萬法」,佛教從心的角度概括世界萬物的一切,並對人的行為問題進行根本性的探討與闡釋。因此,佛教早已構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學知識體系。佛教的教義幾乎都在談心,在諸多經論中隨處可見,其中以「唯識學」對人類精神的分析,最具現代心理學色彩。唯識學是佛教心理學的教科書,將人的心識分為八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稱為「心法」。
佛教講心含八識,表示心並非單一元素,而是各種因的聚集,這些因來自眼、耳、鼻、舌、身、意人體六根的作為,又以末那識緊持「我」的意識,須臾不斷,因此收集各種心識種子的阿賴耶識,便伴隨著眾生生死輪迴不已。所以佛教說此刻的「我」是從過去累積至今而成的,而「我」未來的發展,就決定於此刻的所作所為了,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在我們的心裡不過是八識所變現的假相而已。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分別、執著外在環境的色、聲、香、味、觸、法,依個人的判斷力差別,而有真假認識,並逐漸建構出自我理解的宇宙人生。其實,萬物成、住、壞、空不斷異動,心念生、住、異、滅剎那生死,哪有常住不變的宇宙人生呢?世界都在我們的心裡呀!
這個聚集我們多生累劫善惡種子的阿賴耶識,如同大倉庫,收藏今生已不復記憶的愛恨恩怨種種,不時左右我們現世一切行為的抉擇,佛教稱之為「無明煩惱」。由於無明煩惱的業力因緣,我們投胎轉世;當過去所種的惡因種子現行時,我們心煩意亂,六神無主,更造惡業,又成惡因種子;當過去所種的善因種子現行時,我們心明智朗,良心不昧,多做善業,善因種子回薰阿賴耶識。這是佛教唯識學理論的「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藉以闡釋人類一切行為的心理動機。由於過去無明煩惱的影響,造成我們情緒與判斷力的偏差,更因為貪、瞋念頭的興起,使我們生出妄識妄心,錯看世間的一切。如同植物種子的生長,沒有陽光、雨水的因緣,也不會開花結果。因此,人類心靈深處雖然存在著各種愛恨恩怨的潛意識,在遇到外在環境的人事物而欲起現行時,還可以靠現前的真心智慧來防範惡緣,增加善緣。真心與智慧的強大,要靠我們勤修戒、定、慧來達成,如此真心與妄識的心理交戰過程,佛教稱為「轉識成智」。「識」是過去經驗的心理包袱,真心智慧則是人類超越今生苦厄,解決內心衝突,避免來世輪迴的針砭。
佛学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佛学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许多人通过供奉佛像、佩戴佛珠等方式,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全感。这种行为不仅是一种信仰实践,更能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持。
佛像是佛教文化的象征,被视为佛法力量的体现。抱佛脚、佩戴佛珠等传统习俗,蕴含着化解灾难、带来好运的文化寓意。观音菩萨等慈悲形象进一步强化了佛祖保平安的理念。许多人在遇到困难时会祈祷,相信菩萨能救苦救难,带来身心安宁。
在现代生活中,佛学文化的应用更加多样化。例如,家长常带着孩子拜佛,祈求佛祖庇佑其一生平安、远离疾病。部分人认为特定生肖受佛祖庇佑,运势更佳,例如属猴者得大日如来佛相助,可逢凶化吉。通过冥想、念诵佛号等方式,人们在快节奏社会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并以善行积累福报。
综上所述,佛学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通过禅定改善身心健康,还是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亦或是通过心理治疗缓解压力,佛学文化都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佛学文化的智慧无疑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内心安宁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