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五代王仁裕教你识破“向火乞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五代王仁裕教你识破“向火乞儿”

引用
腾讯
9
来源
1.
https://m.pin.qq.com/read/1000594091/63
2.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227/c49165-20615979-4.html
3.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347827.html
4.
https://m.guoxuedashi.net/diangu/3784z/
5.
https://chengyu.5000yan.com/38236.html
6.
https://www.cfforum.org.cn/content/342
7.
https://www.whnews.cn/wh_public/xuxu/15junzi/
8.
https://rqyjy.seu.edu.cn/2022/0416/c27795a405322/page.htm
9.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07/04/51960701_1135903628.shtml

“向火乞儿”这个成语出自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用来比喻那些趋炎附势、依赖权贵的人。这个成语不仅在唐代被张九龄用来批评朝中官员,而且在清代赵翼的诗中也有体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01

成语典故与历史背景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代宰相张九龄见朝中文武百官纷纷趋附权臣杨国忠,争求富贵,唯有他未曾登门拜访。杨国忠因此对他怀恨在心。张九龄曾对有识之士说:“今时之朝彦,皆是向火乞儿。一旦火尽灰冷,暖气何在?当冻尸裂体,弃骨于沟壑中,祸不远矣!”后果然因安禄山之乱,附炎者皆罪累族灭,不可胜数。

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向火乞儿”的含义: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就像靠近火堆取暖的乞丐,一旦火源消失,他们也将面临悲惨的结局。张九龄的预言最终应验,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下来,成为后人警醒的镜子。

02

现实意义与现代案例

在当代社会,虽然“向火乞儿”式的趋炎附势现象有所变化,但并未完全消失。以公益慈善领域为例,一些企业和个人通过捐赠和公益活动来提升自身形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资中筠指出,现代公益基金会的兴起是美国20世纪初“进步主义”运动中的一部分,对美国的改革特别重要。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企业社会责任(CSR)观念日益普及,高收入人群自觉做公益捐助的现象日益普遍。

然而,资中筠也指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一些企业做公益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或政治资本,这与真正的公益精神相去甚远。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版的“向火乞儿”心态:通过附和主流价值观或政策导向来获取利益。

03

独立人格与道德修养

面对社会中的各种诱惑和压力,如何保持独立人格、避免盲目攀附?儒家经典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周易·乾卦》文言中说:“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强调君子要在品行上进步、事业上取得成功,应抓住时机,顺势而动。《孟子·离娄上》则提出:“教者必以正。”强调教育者应以正理正道去教育人。

《礼记·中庸》中提到:“致知在格物。”强调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追究事理。《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和乐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这些经典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要保持独立人格,就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诱惑时保持清醒,在追求利益时不丧失原则。

04

总结与思考

“向火乞儿”这个成语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揭示了趋炎附势者的本质。在当代社会,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从历史和经典中汲取智慧,培养独立人格,坚守道德底线,这样才能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丧失自我,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