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暂停输入外劳,本地工人优先?
香港暂停输入外劳,本地工人优先?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暂停输入外劳计划,这一决定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表示,此举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本地工人的利益。工联会理事长也对此表示欢迎,认为这有助于缓解本地就业压力。然而,也有声音指出,外来劳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劳动力缺口,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未来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香港政府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政策出台背景:劳动力短缺与就业压力并存
近年来,香港面临着严峻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受人口老龄化及移民潮影响,香港劳动人口持续萎缩,各行业普遍出现招聘困难、人手不足的情况。其中,建筑业和运输业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的预测,到2028年,香港劳动市场将面临18万个职位空缺,其中三分之一为熟练技工,短缺率高达14%。这意味着在每100份招聘广告中,就有约14份专门寻找熟练技工。更令人担忧的是,熟练工人的年龄中位数已达50岁,劳动力断层问题日益凸显。
然而,在劳动力短缺的同时,本地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香港工会联合会(工联会)指出,即使在雇主普遍反映“请人难”的情况下,许多工种如零售、护老等行业的工资水平在过去10年里并未有明显改善,甚至出现倒退。这引发了本地工人对就业前景的担忧。
政策具体内容:暂停建筑业外劳输入
为应对这一复杂局面,香港特区政府决定暂停新一轮的外劳配额审批。具体措施包括:
建筑业:发展局宣布不再批准新的外来劳工申请,涉及约1750个名额。这是基于当前工程量减少和劳动力过剩的考量,旨在优先保障本地工人的就业机会。
其他行业:虽然建筑业暂停输入外劳,但航空、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外劳计划仍可继续进行。目前,香港较短缺的行业包括航空业、运输业和服务业,其中拟输入建筑业1.2万个职位,航空及运输业共8000个职位。
各方反应:争议与担忧并存
这一政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暂停输入外劳有助于缓解本地就业压力,保障本地工人的权益。工联会理事长吴秋北表示,本地工人应在市场供求情况下得以改善待遇,不应贸然增加劳动力供应。
然而,也有反对声音指出,这一政策可能带来新的问题。部分本地居民担心,如果过多的本地居民失业,申请社会援助的人数增加,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此外,有观点认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工资水平,而不是简单地限制外劳输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政策也影响到了内地居民。一些持探亲签证来港的内地人士表示,他们因收入低、租金高等问题与家人产生矛盾,如果能合法在香港工作,将有助于减轻家庭负担。
未来展望:平衡各方利益的挑战
面对劳动力短缺和本地就业压力的双重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需要在保护本地工人权益和维持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有专家建议,政府应先调查各行各业的薪金调整幅度,如果特定行业中位数上升到一定水平但仍然请不到员工,再考虑输入外劳。
同时,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例如,劳工处公布了“补充劳工优化计划”每月中位工资,入境事务处在处理输入劳工的签证/进入许可申请时,所签雇佣合同的工资需按最新中位工资厘定。此外,政府还计划在一般就业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下设立新渠道,用于输入熟练技工,并设定最低工资要求。
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还有待观察。可以预见的是,如何在保障本地就业和吸引外来人才之间找到平衡,将是香港特区政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