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五山:从“生产锈带”到“生态秀带”的绿色蝶变
南通五山:从“生产锈带”到“生态秀带”的绿色蝶变
盛夏时节,江风习习。徜徉在江苏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的江堤步道上,目之所及,皆是翠绿。“山畔嬉江水、江上揽五山”的盛景,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的工业锈带。南通市通过实施五山及沿江地区的生态修复保护工程,成功将昔日的“生产锈带”转变为如今的“生态秀带”,实现了从“临江”到“滨江”,从“锈带”到“秀带”的逆生长。
南通市五山及沿江地区,是指主城区南部临江而立的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以及周边长江岸线腹地,沿江岸线约14公里,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该区域是长江南通市区段的黄金岸线,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域,也是“沿江产业腹地”。
虽有山有水,但五山及沿江地区几年前却是“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由于历史原因,以往南通沿江岸线港口产业单一、效能偏低,“化工围江”,江风一吹,黄尘漫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指出南通市港口码头污染问题。南通痛定思痛,铁腕治污,全面实施生态修复保护工程,五山及沿江地区先后开展20多个专项整治行动,关停“散乱污”企业203家,清理“小杂船”162条(户),拆除河道周边违建6.5万平方米,腾退修复岸线12公里。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炜说,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进退”之间,打造“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城市客厅”。江岸“绿色蜕变”背后,是当地坚决贯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心和行动。
为做好“精致化提升”“精细化管养”两篇文章,南通引入网格化治理,实施重要节点、特色景观大道提升工程,推动水环境调度常态化、水面保洁专业化,确保五山及沿江地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
站在五山制高点俯瞰,新增的6平方公里森林已披上绿装,目前,五山及沿江地区20大类200多个生态修复项目顺利完成,实现从“临江”到“滨江”,从“锈带”到“秀带”的逆生长。
南通狼山及附近江景(2020年11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2018年,南通获批国家森林城市,2019年成功举办“中国森林旅游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的“城市绿核”效应正逐步显现。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发展模式助力当地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之路。
“江苏将以更实举措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高水平保护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环境监察综合处处长荣伟伟说。
青山颔首,大江作证。曾经的发展窘境一去不返,城市品质和生态效益“双提升”正创造更多的“流连忘返”。
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景色(2020年11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季春鹏 摄
2023年,南通33个项目获“扬子杯”优质工程奖,其中五山地区生态修复保护工程荣获城市更新专项奖。江苏省优质工程奖“扬子杯”是省建设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代表着省内当前工程建设质量的最高水平,今年共评选出486个项目。“扬子杯”的评选范围为全省行政区域内完成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一年以上的房屋、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市政、园林、城市轨道交通,以及装饰、安装、钢结构等工程项目,今年新增设智能制造和城市更新专项,我市五山地区生态修复保护工程为全省7个城市更新获奖项目之一。
五山地区生态修复保护工程是我市城市更新的优质工程典范。该工程推进沿江地区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有效促进了长江岸线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实现了从“临江”到“滨江”,从城市“后巷”到城市“绿肺”的历史性蜕变。
绿色发展带动经济转型
在推进生态修复的同时,南通市也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通过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清理小杂船,拆除违建,腾退修复岸线,南通市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
如今的五山及沿江地区,已经从昔日的“化工围江”之地,转变为生态秀带和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南通市充分利用修复后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绿色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南通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据统计,全市PM2.5浓度从2014年的62微克/立方米降至当前的23.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长江南通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高达92.1%,高于年度目标28.6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据统计,南通市的生物多样性物种从2020年的3508种增加至2024年的3983种。江豚、候鸟等珍稀物种频频现身,成为南通沿江沿海的常客。
创新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南通市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环评审批提质增效、生态修复创新引领、分区管控先行先试等方面,形成许多全省乃至全国首创的制度成果。
例如,南通市在全省率先实施跨源收储,建强“总量储备库”,今年已累计收储231笔,保障89个项目总量指标需求。同时,南通市还全域推进“无废城市”“无废园区”建设,14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编制方案,建设22个“无废细胞”。
值得一提的是,南通市还制定了全国首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地方性法规——《南通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规定》,该法规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这一创新举措有效破解了“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生态环境治理困局,为各地推进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鉴。
五山地区成旅游新热点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南通五山地区已成为市民和游客流连忘返的“城市客厅”。这里不仅有美丽的江景,还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狼山风景区享有“江海第一山”的美誉,是佛教八小名山之首,拥有千年古刹广教寺等人文景观。啬园景区则以植物园和波斯菊花海闻名,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五山地区的成功转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南通市通过五山及沿江地区的生态修复保护工程,不仅打造了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客厅”,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绿色发展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