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士如何提升职业技能?
儿科护士如何提升职业技能?
随着社会对儿童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儿科护士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儿科护士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通过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个人职业发展,也为整个医疗行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和挑战
儿科护理的对象是身心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小儿,这决定了儿科护理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根据《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儿科护士需要掌握从胎儿期到青春期的生长发育规律,熟悉小儿解剖、生理及心理特点,以及儿科临床特点。与成人护理相比,儿科护理不仅关注疾病护理,还需要开展优生优育、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为减少小儿发病率、降低死亡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从胎儿期到青春期,每个阶段的护理重点和方法都有所不同。例如,新生儿期需要特别关注保暖、喂养和预防感染;幼儿期则需要注重安全防护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儿科护士需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采用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护理方法。同时,要注重与儿童及其家庭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儿科护士的角色及素质要求:儿科护士不仅是护理操作的执行者,还是儿童健康教育者、家庭支持者和儿童权益保护者。他们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和专业技能。
儿科护士的职业培训和教育
为了满足儿科护理的特殊需求,我国建立了系统的儿科护士培训体系。中华护理学会通过线上培训方式开展儿科专科护士培训,这种培训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内容包括理论课程和临床实践,旨在培养学员的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灵活的学习方式:线上培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丰富的课程内容:培训课程涵盖了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等。
严格的管理规定:中华护理学会对专科护士培训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和要求,确保培训质量。
儿科护理的最新发展趋势
近年来,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 FCC)模式在儿科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FCC强调护理人员将儿童视为一个整体,关注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与家庭问题。其核心概念包括尊严与尊重、信息共享、参与、合作。
FCC的基本原则包括:
- 尊重每个孩子及其家人对护理方案选择的权利
- 尊重不同种族的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差异性
- 针对不同家庭需求制定综合、灵活的个体化护理方案
- 护理过程中始终与患者及家人诚实分享所有相关信息
- 帮助建立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支持系统
- 支持和鼓励患者和家庭共同参与护理决策
- 为患者和家庭提供情感和经济支持
- 家庭对病人的康复具有正性作用,且是恒久的
- 整个护理过程需满足病人和家庭的心理需要
FCC的干预方式多种多样,重点要以研究对象的需求为主。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护理学院Chervl等对癫痫患儿家庭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干预,干预方式主要有讲解幻灯片、图画展、患儿互动、观看录像、相关角色扮演和故事介绍等。国内刘花艳等对癫痫患儿及家属采用多媒体授课、一对一指导、书面教育、提问与互动等方式加强宣教疾病治疗和护理方面的知识。总结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FCC的研究对象为患儿和家长,儿童由于年龄和教育的限制,传统的分发宣传册或口头宣教意义不大,所以在患儿和家属可接受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取多途径的教育指导方式,比如角色扮演、模型示范、座谈会、电话或家庭随访、亲子活动、家庭互动等。
FCC干预的内容和时间要根据病情和患儿及家庭的具体需求制定个体化方案。一般针对慢性病患者,教育干预的内容主要为慢性病的相关知识,日常护理及自我管理等内容。干预的时间也不等,可以为数周、数月,也可以持续一年或更久。黄莹等对干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自我管理及疾病知识教育干预,同时,患儿出院后护士使用网络资源与家长交流,为家长提供健康信息和技能培训,干预时间为一到四周。卞荆晶等干预时间为一个月,杨陈等的干预时间为20天,这些研究干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干预前后患者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变化不大。因此,干预内容和时间都要结合患儿及家长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制定,尽可能延长干预时间。
FCC结果评价指标包括患儿及父母的知识或态度、行为改变情况、病人和护士满意度、质量安全指标等,主要通过特定的量表和问卷来评价干预前后的效果。如由曼彻斯特大学King等1999年编制的照护过程量表(Measure of Processes of Care, MPOC-20)是评价以家庭为中心护理过程的专用量表,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儿父母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目前戎艳鸣等研制的以患儿和家庭为中心的过程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儿科病房患儿家属对住院过程的测量工具。
FCC在儿科的应用现状
在疼痛护理的应用
尽管疼痛已被纳入第5项生命体征,但疼痛评估与管理的研究仍存在欠缺,尤其是儿童疼痛管理。由于患儿作为特殊群体对疼痛的表达不一,造成儿童疼痛常常被忽视,很多患儿在疼痛过程中找不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同时对于非药物治疗疼痛的方法仍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并无完备的实践经验,因此寻找有效的疼痛干预模式,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对疼痛干预的研究表明非药物干预在预防和减轻患儿疼痛方面更为有效,同时近年来的研究证实FCC在疼痛管理方面同样具有显著效果。在儿科病房,护士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时,家属的陪伴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的陌生感,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因此,FCC在儿童疼痛管理方面值得推广和应用,家属的陪伴可以明显降低患儿因环境改变而产生的陌生感和焦虑,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有效缓解疼痛。护理人员还可以教会家属对患儿使用一些非药物缓解疼痛的方法,比如触摸、听音乐、做游戏等,一方面缓解患儿疼痛,另一方面减轻家属的无助感和焦虑情绪。在儿童临终关怀的应用
患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会出现焦虑、恐惧、哭泣等,患儿父母会感觉到深深的无助感,此时让父母陪在患儿身边,与护士一起照护患儿,不仅可以缓解父母的焦虑和悲伤情绪,还可以改善患儿的负面情绪。而信息共享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临终关怀护理中重要环节之一,面对面沟通或者网上社交平台沟通,能减轻患儿父母的恐惧以及无助感,有助于他们积极参加医疗决策。一项临终关怀实践研究报道,专家团队根据家长的期望以及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服务,鼓励患儿父母发泄,患儿家长的焦虑水平明显降低。护士通过指导家属对临终患儿进行日常护理,可以提高患儿依从性和幸福感,减轻家属负面情绪。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应用
PICU是危重症儿童进行集中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场所。目前,我国重症监护室的家属探视制度与FCC理念的探视制度仍有差距。医院制定符合FCC理念的开放式探视制度,延长探视时间,并允许家属陪伴在患儿身边。医务人员在探视期间对家长进行患儿照护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指导,鼓励父母参与患儿非医学性常规生活护理,不仅可以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还能缩短患儿住院日,降低患儿返院率。在国外,FCC模式已在PICU护理中取得显著效果。Segers等通过综合性文献检索和系统评价得出,FCC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护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间,还能减轻家属焦虑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总之,在PICU实施FCC优质护理模式能全面对患儿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整体护理,值得推广。在儿童慢性病延续性护理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FCC在临床上的广泛推广,提示我们不仅要关注患儿的身体健康状况,还要从心理层面上鼓励支持患儿及家长,尤其是慢性病患儿和家庭。癫痫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病程长且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患儿由于服药依从性差,出院后一般都需要在家属辅助监督下长期规律服药。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可以提高父母的疾病管理能力,提高患儿服药依从性,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改善躯体健康状况,且长期效果显著。
实际案例分享
北京儿童医院的王欢作为儿科专科护士培训班的学员,分享了她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她表示,通过系统的培训,她不仅掌握了儿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与患儿及其家庭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她运用FCC的理念,通过与患儿和家长的密切合作,成功帮助多名患儿战胜疾病,重返校园生活。
儿科护士的职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儿科护士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应用,也为儿科护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对儿童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儿科护理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