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赶者”到“领跑者”:寿光种业的科技创新之路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寿光种业的科技创新之路
从“蔬菜之乡”到“种业硅谷”,山东寿光用科技创新书写了一段现代农业发展的传奇。近年来,寿光不仅成功突破了高端西红柿种子的“卡脖子”难题,更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种苗繁育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打造种业“硅谷”,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走进寿光的种质资源库,20万份库容量、2.5万余份种质资源令人震撼。这里不仅收藏着6498份番茄种质资源,还有4613份辣椒和5851份黄瓜种质资源,涵盖了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等3科14属29种作物。资源库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PLC控制系统,确保种子在-18℃的温度、30%-40%的湿度环境中,最长可保存30-50年。
目前,寿光已自主研发出178个蔬菜新品种,种苗年繁育能力达18亿株,产值超过1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种苗繁育基地之一。这里不仅有60家蔬菜种子持证企业,更有15家专注于育种研发的企业,共同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从“洋种子”到“中国芯”,科技创新助力种业突围
十年前,寿光的菜农们还在为进口种子的价格上涨而发愁。当时,西红柿、辣椒等主要蔬菜品种的种子市场,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高峰时期,西红柿和无刺黄瓜的“洋种子”占据了七八成的市场份额,有的国外新品种一粒种子甚至能卖到十几元。
面对困境,寿光开始了艰难的突围之路。2012年,当地企业开始尝试自主繁育高端蔬菜品种。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寿光市政府更是连续5次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引进人才、购置设备、研发产品。
经过十年的努力,寿光的蔬菜育种企业已发展到400多家,从事蔬菜育种的企业达到15家,累计推出了178个品种。如今,国产种子在寿光的市场占有率已从十年前的42%提升到70%以上,蔬菜种子的国产化程度提高了30%以上。
智能育苗引领未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在寿光市稻田镇的海而思智能育苗工厂,一盘盘黄瓜苗正搭乘“摩天轮”式的循环设备,接受智能补水和补光。这种全球领先的旋转运动式育苗方式,使育苗能力达到传统温室的7倍。
海而思负责人王文凯介绍,通过应用5G、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工厂的能耗降低了35%-40%,生产效率提高了30%-35%,单株苗的生产成本更是降至0.2元。目前,海而思每年的出苗量已超过6000万株,且在全国接管和运营6个种苗生产基地。
在洛城街道智慧农业种苗产业园,全自动卷帘机、放风设备、水肥一体化设备一应俱全。园区负责人张会峰表示,通过智能育苗系统,不仅可以实现远程管理和技术指导,还能对种苗供需关系和生产要素进行全程可视化跟踪。
经济效益显著,农民增收有保障
据统计,国产西红柿种子的推广,每年能为寿光菜农节省2000万元的种子费用。在“寿光蔬菜”的示范带动下,这些优质品种已推广至全国,不仅让农民受益,也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多优质蔬菜。
然而,寿光并未满足于现状。当前,寿光正在建设现代蔬菜种苗繁育基地,项目投资达3640余万元。同时,寿光还与40多家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持续为种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寿光用科技创新改写了中国蔬菜种业的发展轨迹。未来,这个曾经的“蔬菜之乡”将继续以科技为引领,打造更加璀璨的“种业硅谷”,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