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梦境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弗洛伊德理论与实践指南
通过梦境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弗洛伊德理论与实践指南
“妈妈,我昨晚梦见自己飞起来了!”
“爸爸,我梦到一只大怪兽在追我!”
如果你家孩子经常分享这样的梦境,你是否想过,这些梦境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让我们一起探索儿童梦境的奇妙世界,通过梦境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弗洛伊德的梦境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在满足人的愿望。孩子们在梦中实现自己白天无法实现的愿望,如梦见好吃的或想见的人。此外,梦境还能反映孩子的身体感觉、日间活动以及经历过的创伤。
儿童梦境的六大类型
愿望满足梦
这是最常见的儿童梦境类型。孩子们梦见好吃的、好玩的或想见的人,很多时候是在实现自己白天无法实现的“愿望”。梦境实现愿望的方式不同,也展现了孩子内心对世界的看法、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以及内在的信念。身体感觉梦
研究表明,如果对睡梦中的人给予身体刺激,梦境中会出现相应的梦境。比如,给睡梦中的人脸上洒一滴水,梦者一般报告梦到下雨了。有的孩子会梦到“找厕所,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就尿了”,醒来发现自己尿床了。青春期的孩子在身体长高的时候会梦到“走着走着突然掉进洞里了,惊醒了”,青春期孩子身体长高以及身体的变化都是非常迅速的,突然长高不仅意味着看事情的“眼界”提高了,也意味着脱离了原来的参照体系(矮的时候),需要重新建构对周围事物的感觉,在梦境中表现为“跌入洞中”,失去了原来走路的“地平线”。日间活动/思考延续梦
中国传统梦学理论认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门捷列夫在思考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时候,也曾在数日的思考中睡去梦到了元素们各归其位,从而发明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这是一个现实版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母子分离焦虑达到最高程度的3岁左右,也是孩子入园的阶段,有些在白天分离焦虑较高的孩子可能会梦到“妈妈走了”,在梦中哭泣,正是对白天所焦虑的事情的梦中的延续;随着分离焦虑的逐渐平复,孩子可能会梦到幼儿园的活动和幼儿园的小朋友,正是对白天所经历的情感连接较强的部分的再次整理,同时也是对白天主体意识的扩展。有一次,一个小朋友(5岁)白天玩粘鼠胶的胶板,打开合上,反复的玩,第二天就报告梦到“好多胶水从天上落下来,粘在好多东西上,动不了了”。创伤梦
梦境不仅是愿望的满足,对身体感觉的反应和对日间活动的延续,而且也能够体现孩子经历过的创伤,以梦境的方式来提示孩子的问题所在、解决方法所在,抚慰心灵平复创伤。有一次,单独带孩子(3岁)去海边玩,同行的人在码头钓鱼,我和孩子离开大部队到较远的沙滩(20分钟步行)玩耍,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放眼回望沙滩上已经没人了,我望着海浪拍打着沙滩不断的向我们逼近,突然意识到海水要涨潮了而且听说涨潮的速度会比较快,就开始紧张,催促孩子赶快离开。但我的紧张、受惊吓的感觉,吓到了孩子,孩子开始大声哭起来,我们连哭带跑回到了码头才松了一口气。孩子当晚连续3次对父亲说起此事,父亲安抚并解释涨潮,并对孩子说“妈妈就是太笨了,不懂的,自己吓唬自己”。事后不再提起此事了,后来过了2周后,一个早晨,孩子醒来告诉我梦到“在海滩边玩,看见海水,我还在玩小汽车”。孩子在梦中依然在处理当日被吓坏的感觉,并在用“玩小汽车”的积极的正向的感觉来安抚自己当时的惊吓。
创伤并不是只有发生很大的事情的时候才会有创伤,孩子是否有创伤,不仅要评估当时发生的事情的大小,还要看孩子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比如,爸爸大吼孩子“你这个笨蛋”,如果孩子认为“爸爸自己心情不好,所以看谁的不好”,则孩子并没有创伤;如果孩子认为“爸爸不爱我,不喜欢我,我很笨”,则孩子已经受到了创伤。经历严重疾病的孩子,如果认为“生病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我只是病的重一点,但是我会好起来的,我的家人都需要我好起来。”他所经历的严重疾病就不会造成严重的创伤。
- 集体无意识梦境
荣格认为我们不仅会梦到个人经历中的重要部分,也会梦到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和创伤。抗日已经距离中国人越来越远了,但还是会有人梦到“日本人进城了,追呀追快追到我了”或是战火纷飞。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创伤。有一个女大学生(20岁)还梦到“被日本士兵追,无路可逃,只好跳进井里。”
对于全人类来说,集体无意识中还有一些共同的原型,也会出现在梦中。许多3-5岁的孩子会经常报告“梦到怪兽了” “梦到的怪兽长着很大的牙” “有爪子”“头上长角”“会喷火”等,怪兽在从古到今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甚至现代的电子游戏都有很多是“打怪升级”,现代影视剧中也不断地创造着怪兽。《魔戒》中的“魔兽”,日本的“哥斯拉”等,怪兽既是人类集体的无意识原型中的阴影的可怕的部分,也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恐惧”的原型,孩子们在梦中也会梦到这些恐怖的形象。
在集体无意识梦境中,孩子们不仅会梦到恐怖的形象,也会梦到光明的正向的形象。孩子们会梦到“圣母”“仙女”“嫦娥”“慈祥的温柔的妈妈”等。而这些部分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包含希望、宽容、温和的部分。
- 不可能梦境
几乎所有人都会梦到不可能梦境,比如飞翔,比如拥有超能力、会变身等。孩子们也会梦到这些。相对其他梦境来说,不可能梦境出现的频率较低。不可能梦境包含外界环境的各种空间扭曲等不可能的变化,也包含着超越身体的限制的不可能。通常超越身体限制的不可能对于梦主是一种拓展性的感觉。一个5岁的男孩说“我梦到我变成魔术师了!”梦境中既包含了一种兴奋地体验和感觉,也含有对内在自我的认同和肯定,但也隐含着对自身能力的隐忧(魔术师,一种戏法,并不能真的有魔术性的现实改变)。
3-6岁儿童梦境的特点
3-6岁,正处于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阶段,即恋父恋母情结阶段;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已经初步发展了自己的主动性和自主感。这一时期,孩子们的梦境往往更加丰富和有趣,因为他们的感官和情感世界比较丰富,没有受到成年人以及社会成果的限制。孩子们的梦境中无法用语言来解释的元素很多,如颜色、声音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实用建议:如何理解孩子的梦境
倾听与关注:当孩子分享梦境时,认真倾听并给予关注,这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感受自主意识。
科学解读:不要将梦境视为具体的预示或天命,而是将其作为了解孩子内心状态和想法的窗口。
情感支持:如果孩子因梦境感到焦虑或恐惧,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和安慰。
日常观察:注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和经历,这些往往是梦境的来源。
适度引导:在保护孩子想象力的同时,适度启蒙科学知识,帮助他们区分虚构与现实。
通过关注和理解孩子的梦境,我们不仅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还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所以,下次当孩子说“我昨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时,不妨坐下来,耐心听他们讲述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梦境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