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点赞:莆田独特过年习俗“做大岁”
赵朴初点赞:莆田独特过年习俗“做大岁”
1981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到福建莆田视察,恰逢当地“做大岁”的传统节日。他不禁赞叹道:“这是我有生以来所见到的最独特的地方传统风俗。”这个让赵朴初赞不绝口的“做大岁”,究竟是怎样一种习俗呢?
独特的节日庆典
“做大岁”是莆田地区特有的春节习俗,与普通春节不同,它是在农历正月初四(莆田)或初五(仙游)进行的第二次过年庆典。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称为“围炉”,象征团圆和幸福。除了丰盛的家宴,村里还会由长者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如莆仙戏、十音八乐等传统表演,部分地区还会模仿藤牌舞,重现当年抗倭场景。
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这一独特的习俗,源于一段悲壮的历史。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攻陷兴化府城(今莆田),烧杀抢掠长达两个月,造成巨大灾难。次年正月,戚继光率军击败倭寇后,百姓于二月初返回家园,在二月初四补过春节以示纪念。为方便农事安排,后来改在正月初四或初五“做大岁”。
“做大岁”不仅是对惨痛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抗倭英雄的缅怀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它体现了团结、抗争与教育的意义,成为莆仙地区的重要文化象征。许多地方会在“做大岁”时组织村民到戚公祠祭祀,缅怀戚继光及抗倭英雄的功绩。
特色民俗与文化传承
“做大岁”期间还有许多特色民俗,如贴白额春联、初二探亡日、初三祝寿日等。这些活动共同构成了莆田独特的过年文化。其中,“白额春联”最具代表性:红纸上方留有两寸长的“白纸额头”,寓意在喜庆中不忘历史的伤痛。
这一习俗已传承450多年,至今仍是莆仙地区重要节日。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会千里迢迢回家团聚,延续这份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近年来,随着交通便捷,不少台、港同胞和莆仙籍华侨也纷纷赶在正月初回故乡参加“做大岁”。
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做大岁”这一民俗文化现象体现了可贵的民族精神、抗争精神、和谐精神和教育精神。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庆典,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一份民族精神的延续。正如赵朴初所言,这是“最独特的地方传统风俗”,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做大岁”仍是莆田人的重要节日,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会千里迢迢回家团聚,延续这份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原士人文化和古闽越族习俗的融合,更成为了莆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