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普及月:央行教你识破金融骗局
金融知识普及月:央行教你识破金融骗局
近期,一起涉及8万元的电信诈骗案件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受害者在接到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后,按照对方指示进行转账操作,最终导致资金被骗。这起案件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再次敲响了防范金融诈骗的警钟。
正值金融知识普及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一系列防范金融诈骗的实用技巧。其中,“一看二问三查四不要”这套简单易记的口诀,成为了帮助消费者识别金融骗局的重要工具。
金融知识普及月:提升全民金融素养
自2016年起,央行每年都会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重点普及包括个人金融信息安全、维权保障、消费者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人民币、存贷款、支付结算、反洗钱、征信、理财、外汇业务以及存款保险等11项内容。活动特别关注小微企业主、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六类特殊群体的金融需求。
据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介绍,本次活动除了传统进农村、进社区的方式,还将更多地走进校园和商场,以覆盖更广泛的群体。他强调:“从近期几起事件看,不光是上述群体,连部分大学生对金融知识都不太了解,所以本次活动除了传统进农村、进社区,也要更多地进校园、进商场。”
“一看二问三查四不要”:防范金融诈骗的实用指南
针对金融产品真伪的辨别,央行总结了一套简单实用的防诈骗口诀——“一看二问三查四不要”。
一看:看理财收益率和存款利息是否合理。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提醒,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二问:当遇到金融方面的疑惑时,要问正规的金融机构,或者问金融监管部门。
三查:查金融机构是否有业务资格执照,查金融产品是否合规,查金融广告是否违法违规。
四不要:不要轻信不明信息,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要打开不明网络链接,不要轻易汇款转账。
例如,当您收到类似“银行工作人员”要求转账的电话时,可以通过“二问”来核实对方身份,向银行官方客服或当地分行咨询;通过“三查”来确认对方是否具备相关业务资格,是否为正规金融机构;通过“四不要”来保护个人信息和资金安全,不轻易转账汇款。
金融诈骗新趋势:警惕高收益陷阱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银保监会系统接受处理银行保险投诉21.28万件,其中银行业15.77万件,保险业5.51万件。虽然投诉情况总体改善,增速呈现下降趋势,但金融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特别是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实施的诈骗案件呈上升趋势。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王毅表示,正在制定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将对银行保险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全面规范,预计年内出台。该办法将落实同类金融业务适用相同监管标准的原则,突出对违法违规机构和人员的问责,重点治理乱收费、霸王条款、不当催收等问题。
提高金融素养,远离非法金融活动
面对金融诈骗的威胁,央行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金融诈骗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受害者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留存好报案凭证,并及时向相关金融机构寻求冻结账户等帮助。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盲目相信高收益和一夜暴富的神话,牢记要选择正规渠道和产品,坚决远离非法金融活动。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中国理财网、中国证监会资本市场电子化信息披露平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信息公示页面、中国银保监会官网或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等渠道,查询各类金融产品的合规信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在金融知识普及月期间,央行还设立了“12363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咨询投诉电话”,消费者如果遇到金融消费纠纷,可拨打电话进行投诉和咨询。此外,金融机构也应加大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投入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更加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加快推进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立法,提高立法层级,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安全、透明的金融环境,让金融诈骗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