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士兵职业健康的新趋势
健康管理:士兵职业健康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现代军事的发展,士兵的职业健康管理成为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关键。海军军医大学905医院门诊部主任吕广秀指出,通过科学的健康管理,不仅能够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还能保持士兵的最佳工作状态和旺盛精力。从营养均衡到心理健康维护,再到定期体检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这些措施正逐渐成为士兵日常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实施健康管理,已成为军队保障基础实力和提升战斗力的必行举措。
美国健康管理效果数据
通过长期健康管理,美国在慢性病防治上取得了显著效果。据统计,2000年2010年,美国死于心脏病的人数下降了30%,死于癌症的人数减少了13%;1988年1994年,美国成年人中,血压未受到严格控制的比例为74%,患有高胆固醇的比例为20%,但在2007年~2010年,前者的比例下降到了49%,后者下降到14%。
我军健康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军队人数最多的国家,现役军人达230万。目前,我军健康管理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健康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覆盖面狭窄。现有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受制于军队人员流动性大、分布范围广泛等因素,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健康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基层和艰苦地区缺乏相应硬件设施,具备健康管理专业知识的卫生干部短缺。
健康管理理念更新慢,医疗资源浪费严重。部分检查项目如胃镜、胸片等选检项目被设为年度必检项目,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健康宣教机制不健全,健康管理浮于表面。官兵对健康管理的认知仍停留在较浅层次,缺乏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从胚胎到死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咨询和指导、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对军人来说,健康的定义还包括岗位和遂行任务所需的体能、技能、智能、心理以及良好的应激适应能力和军事作业能力。
具体来说,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主要有以下作用:
为官兵选岗提供参考。通过视力、听力、骨密度和心理素质等数据,预测官兵更适合的岗位和专业,提升军事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警示风险,促进疾病防治。通过定期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和数据库,分析慢性病、常见病的发生规律,及时对健康风险进行预警。
评估状态,指导训练演练。在部队阶段性训练、联训联演前,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健康体检报告和健康档案,分析官兵的身心状况,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综合评定,推进职业规划。根据长期积累的健康档案数据,预测个体健康状况,为士兵考学提干、学兵选送、军士选晋、干部晋职晋衔及官兵退役等提供有效参考。
最新政策动态
2022年4月,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印发《军队人员健康体检办法》,自2022年4月17日施行。该办法聚焦备战打仗,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健康规律,落实预防为主理念,围绕提高军人生理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全面规范军队人员健康体检工作。
《办法》共23条,主要对体检对象、体检周期、体检项目、承检单位、组织实施、随访复查等作出规范,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疾病谱变化规律统一体检项目、划分体检机构,明确健康问卷调查、健康状况评估,以及特殊环境、特殊岗位、执行特殊任务官兵健康体检补充项目标准,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符合中国军人特点的健康体检标准体系。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的深入推广,以及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军健康管理将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未来,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工作: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健康管理制度机制,完善各级健康管理组织机构。
强化风险评估,根据不同军兵种职业特点和慢性疾病风险,精准化设计健康管理实施标准。
加强深度融合发展,充分依托地方优质医疗健康资源,高标准、可持续实现军人“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
加大培养投入,培养契合不同军兵种特点的专业健康管理人才。
通过持续优化健康管理,不仅能够提升官兵的健康水平,更将为部队战斗力的生成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