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覆灭100多年的大清国旗至今仍被不丹使用,至今未与中国建交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覆灭100多年的大清国旗至今仍被不丹使用,至今未与中国建交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TNHKS2A0541A30T.html

清朝灭亡已逾百年,但其国旗至今仍在不丹使用。这面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黄龙旗,见证了清朝外交礼仪的演变,也折射出不丹与中国之间复杂的历史渊源。

在19世纪中叶,清朝与西方列强的交锋愈演愈烈。英国,这个远离东亚的岛国,通过一系列的外交与武力手段,不断侵蚀着古老帝国的边际。其中,一件小小的事件却意外地撬动了历史的巨轮。

1856年,广东的海面上,一艘名为“亚罗号”的商船被当地水师扣押。这艘船虽在香港注册,但却被怀疑涉及海盗活动。然而,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扣船本身的重要性。英国,利用这起事件作为借口,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要求,包括对当时执行任务的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进行严惩,原因是他们在执行任务时,据称侮辱了悬挂的英国国旗。对此,清朝官方既惊又怒,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场争端根本无从谈起。

在清朝,国旗并不具有如今我们理解的政治与国家象征意义。然而,英国的挑衅让清朝意识到,国旗的象征意义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这一认识,引发了一场关于国旗的思考与设计。

恭亲王奕䜣,一个深谙外交之道的王者,感到时代在召唤。他写信给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探讨如何通过设计一面新的旗帜,以表明清朝的主权与尊严。曾国藩,这位历经战火与政治风云的老将,深知国旗在维护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他借鉴了清朝的象征——八旗中的正黄旗,并选用了龙作为图案,设计出了一面明黄色的旗帜。但考虑到黄色与龙都是皇家的象征,他又巧妙地将旗帜设计成三角形,以避免与皇帝的旗帜混淆。

这样,一面三角形的黄龙旗诞生了。它不仅是清朝海军的象征,更成为了清朝在国际舞台上的标识。清朝随即通知世界各国,官方船只将悬挂这面旗帜,以此表明其主权和尊严。这一创举,不仅标志着清朝对外交礼仪的重视,也为国际法中国旗的法律地位提供了早期的参考。

在19世纪末,清朝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逐渐显得较为尴尬。尽管官船已经开始使用以黄龙为图案的三角形旗帜,但在正式的外交场合,清朝依旧缺乏一面真正的国旗,这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不免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没有国旗的局面开始被清朝的外交官员们视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888年,这个问题终于引起了清朝高层的重视。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李鸿章,观察到欧洲列强在各种国际会议和活动中,都会庄重地悬挂自己的国旗,并伴随着肃穆的国歌,这一切象征着国家的尊严与自豪。感受到这种鲜明对比后,李鸿章向当时实际掌权的慈禧太后提出了建议,认为清朝亟需自己的国旗,以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尊严。

经过一番考虑,慈禧太后同意了李鸿章的提议。随后,李鸿章投入到了设计国旗的工作中,他尝试融合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试图创造出一面既代表清朝也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国旗。经过多次的尝试和修改,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与之前曾国藩设计的三角黄龙旗相似,但形状由三角形变为了长方形,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象征,又适应了国际间对国旗形状的普遍认知。

清朝的国旗问题得以解决后,国歌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直至清朝末年,虽然曾尝试将唐代诗人王建的《李中堂乐》作为临时的国歌,但正式的国歌《巩金瓯》直到1911年才被确定,而这一年,也是清朝的最后一年。

清朝的这面黄龙旗,随即被通知至各藩属国,象征着它们受到清朝的庇护。尽管大清帝国的光辉已经黯淡,但这些藩属国还是纷纷采纳了黄龙旗。直至清朝灭亡,这些国家才逐渐停止使用。然而,在遥远的喜马拉雅山脉,佛教国家不丹却一直坚持使用这面黄龙旗,直到现在,这面旗帜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忆,也象征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关系。

7世纪,吐蕃王朝的旗帜飘扬在广袤的雪域高原上,不丹这片土地也笼罩在其雄伟的影响之下。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9世纪,吐蕃王朝如同黄沙中的壁垒,终究敌不过岁月的侵蚀,逐渐瓦解。在这一过程中,不丹如同一颗明珠,从破碎的吐蕃王朝中滚落,获得了独立的机会。

尽管摆脱了吐蕃的直接统治,不丹的文化和精神世界却依然深深植根于藏族文化之中。特别是从12世纪开始,噶举派的藏传佛教成为了这片土地的精神信仰,深刻影响了不丹的历史轨迹。

直到1907年,不丹的治理结构仍然是一种独特的模式,噶举派的转世活佛与世俗的执政官共治这片土地。不论是活佛还是执政官,他们的权力和合法性都源自于清朝的册封,这一过程不仅是一种政治上的认可,也是文化和精神上的连接。

在雍正时期,清朝对不丹的册封特别赐予了一面龙旗,这不仅是对不丹的恩赐,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自此,龙在不丹人的心中占据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不丹人将自己的国家视为神龙之国,对龙的崇拜与尊敬并不亚于中国,这种情感深植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皇帝赠予不丹的龙旗与清朝皇家的龙旗并不相同。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清朝皇帝专用的是五爪龙,表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而给予亲王郡王等皇室成员的则是四爪龙;至于藩属国,则是三爪龙的标志。尽管如此,无论何种形式的龙,它们在不丹人心中都是神圣而崇高的存在。

这样,不丹的人民在清朝的庇护下,渐渐形成了对龙的独特崇拜和认同,这份情感和信仰贯穿了不丹的历史,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起初,不丹的旗帜设计深受其历史上的盟友——清朝的影响,采用了黄龙旗的图案和色彩,以一条龙在明亮的黄色背景上翱翔,象征着皇权和尊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丹希望其国旗更加反映自身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特色。因此,他们在国旗的设计中融入了红色,这一改动不仅保留了对清朝的敬意,更显现了藏传佛教的深厚影响——红色,代表着佛教的力量和热情,而黄色,则继续象征着国家的尊严。

这面新的旗帜,中央绣有一条龙,代表着不丹人民自视为龙的传人,展现了不丹对龙的崇拜及其在国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尽管国旗中的龙图案在颜色和方向上经历了多次调整,其核心设计理念仍然保留了清朝黄龙旗的影响,凸显了历史的连续性和文化的传承。

然而,不丹与中国未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国际政治因素。1949年,随着印度从英国手中获得独立,英国将对不丹的影响力转交给了印度。随后,不丹与印度签订了《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该条约规定了不丹在经济和外交领域需受到印度的“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印度影响,不丹未能与中国建立外交联系。

这种局面的形成,也与不丹的政治历史有关。乌颜·旺楚克,作为旺楚克王朝的奠基人,虽然为不丹带来了相对的独立与统一,但他的决策也为不丹未来的外交自主权埋下了隐患。至今,不丹在某种程度上仍未完全拥有独立自主的主权,这种特殊的国际地位,部分源于历史上的这段继承与条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