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高温潮湿环境下的智慧结晶
岭南建筑:高温潮湿环境下的智慧结晶
岭南地区,位于中国南部,北回归线横穿其中,气候炎热潮湿,年均气温20℃以上,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建筑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既要保持室内凉爽,又要防止潮湿,同时还要应对频繁的降雨。岭南建筑正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传统岭南建筑的智慧
传统岭南建筑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在材料选择上,岭南建筑多采用灰白或偏绿色调的柔和色调,这些颜色能够反射阳光,减少热量吸收。建筑材料注重透气性和吸水性,如青砖就是一种理想的选择。青砖密度高、透气、吸水、抗氧化、净化空气,不容易变色变形,还可保持恒温。用青砖建造的屋子会更加不受湿气影响,夏天时又会凉爽,因此适合又热又潮湿的岭南地区建屋。
在结构设计上,岭南建筑充分考虑了通风和遮阳的需求。建筑通常采用多层斜坡顶和方形柱的设计,这样的结构不仅有利于雨水的快速排泄,还能形成自然的通风口,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此外,建筑中常常设置露台等开放式结构,为人们提供乘凉的场所。
镬耳屋是岭南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屋顶两侧有形似锅柄的墙凸出,这种设计不仅具有防火功能,还能有效遮挡阳光,减少室内温度。蚝壳屋则是另一种独特的岭南建筑形式,它利用牡蛎壳混以泥浆、青砖建造而成,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非常适合岭南的气候条件。
现代岭南建筑的创新
进入现代社会,岭南建筑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唐楼是岭南地区最早受到西方影响的建筑形式之一,它采用下铺上居的设计,底层作为商铺,楼上用作住宅,既满足了商业需求,又解决了居住问题。香港的唐楼多数都有三到四层,每层大约是四米高左右。最初多数是用青砖建造,而到1930年代开始变为用混凝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香港人口飙升,为了满足居住,于是很多唐楼都给人拿来做板间房。通常在一座唐楼的住户处都会有一户负责做「包租」,令到港式广东话中多了「包租公」和「包租婆」两个词语。
蓝舍艺术空间是现代岭南建筑的一个优秀案例。该项目位于广东佛山,由ADARC思为建筑事务所设计,于2021年8月建成。项目总面积5030平方米,包括美术馆空间、精品酒店客房、特色餐厅等设施。设计团队充分考虑了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采用陶砖作为主要立面材料。陶砖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能够有效改善室内环境,实现被动式节能。同时,设计中还融入了现代设计语言,通过对在地工艺的诠释和应用,为旧有空间赋予新的生命。
余荫山房:岭南园林的典范
余荫山房是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位于广东番禺,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园主邬彬,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郎。邬燕天告老归田,隐居乡里,聘名工巧匠,吸收苏杭庭园建筑艺术之精华,结合闽粤庭园建筑艺术之风格,兴建了这座特色鲜明、千古流芳的名园。为纪念先祖的福荫,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又因这座园林地处偏僻的岗地之下,故唤“山房”,以示谦逊。与余荫山房紧贴相通的建筑就是善言邬公祠,是邬家的祖祠,全园面积1598平方米。
余荫山房的布局紧凑灵活,以庭院为中心,建筑压边且围绕东西两个几何水庭布置。园中的主要建筑的朝向迎合夏季主导风,庭院设在主厅“深柳堂”南面,水池在总平面中位置居中,形成了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布局,有利于热压通风与风压通风,表现出对岭南地区湿热多雨气候的高度适应。园林的轴线非常明显,采用了纵横两条轴线垂直相交的手法组织平面空间格体,中轴线上布置了“两池一桥一榭”,东池八方,西池四方,由荷池上单拱石风雨桥相连,把园中琳琅满目的景观组织成有秩序有韵律的整体,为取得视角的平衡和安定感。
余荫山房的空间流线设计极具匠心。通过廊桥、园路等元素,将园林空间向平面展开,形成一系列开合、大小、深浅变化的空间序列。这种设计不仅优化了空间体验,还充分考虑了岭南气候的特点,通过自然通风和遮阳,创造了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园林空间。
岭南建筑,无论是传统的镬耳屋、蚝壳屋,还是现代的唐楼、蓝舍艺术空间,都体现了对高温潮湿气候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应对。这些设计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凝结了岭南人民的智慧和文化,成为岭南地区独特的建筑遗产。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岭南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