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教你用折射率公式解释彩虹现象
牛顿教你用折射率公式解释彩虹现象
1666年,年轻的艾萨克·牛顿在剑桥大学的宿舍里,用一块简单的玻璃棱镜进行了一次改变科学史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窗户射入暗室,经过棱镜的折射后,原本白色的阳光被分解成了一条绚丽的彩色光带。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光的本质,也为后来解释自然界中许多光学现象,包括彩虹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彩虹,这一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光学奇观,自古以来就激发着人类的好奇心。它通常出现在雨后初晴的天空,是一道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拱形光谱。然而,直到牛顿的时代,人们才开始真正理解彩虹背后的科学原理。
要解释彩虹的形成,我们需要从光的折射和色散开始说起。当阳光穿过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光线会发生折射,即改变传播方向。由于不同颜色的光(不同波长)在水中的折射率不同,白光会被分解成各种单色光,这种现象称为色散。
牛顿发现,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每秒30万公里,而在水中的速度则会减慢。这种速度的变化导致了光的折射。牛顿通过实验测量了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并发现折射率与光的波长有关:波长越短(如紫色光),折射率越大;波长越长(如红色光),折射率越小。
当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发生以下过程:
- 光线首先在水滴表面发生折射,不同颜色的光由于折射率不同而开始分离。
- 光线在水滴内部反射一次。
- 反射后的光线再次折射,进一步分离,最终离开水滴。
通过应用斯涅尔定律(折射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角。斯涅尔定律指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设空气的折射率为(n_1)(近似等于1),水的折射率为(n_2)(对于红光约为1.33,对于蓝光约为1.34),入射角为(i),折射角为(r),则有:
[ n_1 \sin i = n_2 \sin r ]
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当入射角为59.4度时,红光的偏转角达到最小值138度,对应的观测角为42度,这就是我们看到彩虹中红色光带的最佳角度。同样,蓝光的彩虹角约为40度。因此,彩虹呈现出外红内紫的七彩光谱。
牛顿的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彩虹的形成,更为光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纪元。它展示了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的数学之美,也启发了后来的科学家们继续探索光的奥秘。今天,当我们再次仰望天空中的彩虹时,不仅能欣赏到它的美丽,更能体会到科学探索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