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的选择:躺平还是奋斗?
毕业季的选择:躺平还是奋斗?
又是一年毕业季,数百万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面对人生的重要选择。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年轻人是应该选择“躺平”还是继续“奋斗”?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更折射出当代社会的深层矛盾。
躺平与奋斗:谁是主流?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最新调查,当前青年群体中存在三种典型状态:躺平、45度人生和内卷。其中,躺平的青年仅占12.8%,而有58.7%的青年仍在不懈奋斗。这一数据表明,尽管“躺平”一词在网络上热度很高,但真正选择躺平的只是少数,大多数年轻人仍在为自己的理想和生活努力拼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28.5%的青年处于一种介于躺平和内卷之间的“45度人生”状态。这种状态反映了当代青年的复杂心态:他们既不甘于平庸,又感到力不从心;既想追求理想,又难以承受过度竞争的压力。正如一位福建青年所说:“能躺平谁不想躺平,但又不甘平庸,想给自己一些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选择背后:压力与理想
为什么会有年轻人选择躺平?答案或许可以从社会压力和个人选择两个维度来寻找。
从社会层面来看,就业压力无疑是最大的推手。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12月城镇青年失业率为14.9%,尽管这一数据较此前的21%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收入低、工作不稳定等问题,不得不降低期望,甚至选择暂时“躺平”。
资源分配不公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一线城市,优质资源往往被少数人占据,导致普通年轻人难以通过努力改变现状。例如,在北京朝阳区公布的公务员名单中,一个“事业编制”的“城管”工作竟然被北京大学核物理博士录取,这反映出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然而,选择奋斗的年轻人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一项针对新时代青年群体的调查中,73%的受访者表示“当前社会节奏很快,需要一刻不停地奋斗”。54.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非常焦虑或比较焦虑35岁问题,这表明年龄焦虑已成为青年群体普遍的情感体验。
专家观点:理性看待躺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良驯认为,躺平现象反映了青年对社会压力的反思和情绪宣泄。他说:“躺平是青年人对自身发展的一种自觉的思考和反思。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发出声音的年轻人实际上对自己所承受的压力、社会的变革、周遭的环境作出了一定的分析,并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了相应的规划和思考。”
然而,张良驯也指出,躺平带有明显的消极色彩。“996”“努力无用论”等观念消解了奋斗的意义,不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他认为,对年轻人应该倾听、理解、体会、引导,帮助他们找到奋斗的意义。
未来之路:在理性与激情之间
面对躺平与奋斗的选择,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理性看待社会现实:承认社会存在不公平,但不要因此放弃努力。正如张良驯所说,阶层是相对动态的,通过努力改变现状是完全可能的。
保持适度的欲望:既不要盲目追求物质享受,也不要完全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既不过分内卷,也不轻易躺平。
重视精神追求:除了物质生活,还要关注个人成长、家庭关系、社会贡献等多方面的价值。正如调查所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身心健康和个人外观形象,这反映了价值观的多元化。
寻求社会支持: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关注青年发展需求,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和平台。同时,社会各界应理解和支持年轻人的选择,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或指责。
结语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选择躺平还是奋斗,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要保持清醒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应该为年轻人创造更加公平、包容的发展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青年,其实只是一个年龄概念。但在青年这个范畴内,还应细分为许多个亚群体,比如,务工青年、青年学生、农村青年,等等。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属于矛盾多发期,他们的看法是随着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改变和完善的,不能以少数人去定义整个群体,特别是整个青年群体。”
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年轻人的选择,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过分悲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年轻的面孔将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