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淤泥质海岸到国际枢纽:连云港港口40年蝶变
从淤泥质海岸到国际枢纽:连云港港口40年蝶变
1973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在连云港港口建设指挥部,一位名叫赵泳的工程师拿起笔,开始了他的建港日记。这一写,就是近20年,留下了260多本、总计200多万字的珍贵记录。
从淤泥质海岸到深水大港
翻开赵泳的日记,连云港港口40年的发展历程跃然纸上。1973年,当赵泳从南京调至连云港时,这里还是一个只有7个三、五千吨级泊位的小港。面对淤泥质海岸和狭小的腹地,不少专家认为连云港不适合建设深水大港。
但赵泳和同事们没有放弃。他们邀请南京水科所、天津水科所的专家对回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连云港可以建设深水大港。这一科学论断为港口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80年代,赵泳的日记里记录了更多建设细节。1982年,连云港开始“跳出老港区、开辟新港区”的战略,国家批准建设庙岭新港区。1986年9月底,庙岭港区全面建成,连云港港的吞吐量一举从百万吨级跨越到千万吨级。
亿吨大港的崛起
时间来到2024年,连云港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年,港口完成吞吐量3.46亿吨、集装箱量66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7.65%和9.03%。这些数字背后,是连云港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重要地位。
如今的连云港港,已拥有88个万吨级泊位,最大泊位等级达到30万吨级。港口航线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0年来新开航线77条,总数达到83条,形成了铁公水、海河江多式联运的品牌。
东方大港的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连云港港正谋求更大发展。2024年,港口与上港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徐连集装箱调运分中心投入使用。新开加密集装箱航线10条,“连申快航”达到12.5万标箱,同比增长20.2%。
未来,连云港港将继续发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陆海交汇枢纽作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更便捷的出海通道。从一个小港到亿吨大港,再到国际枢纽,连云港港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