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姨案重大突破:9名被拐儿童全部找回,人脸识别技术助力团圆
梅姨案重大突破:9名被拐儿童全部找回,人脸识别技术助力团圆
2024年10月,一则消息让全国为之振奋:震惊全国的“梅姨案”中最后一名被拐儿童欧阳佳豪终于被找到,这标志着该案9名被拐儿童全部安全回家。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为多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带来了久违的团圆,更彰显了科技力量在打击拐卖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19年寻亲路:一个父亲的执着
在“梅姨案”的9个家庭中,申军良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2005年1月4日,广州市增城区一间普通的出租屋内,年仅1岁的申聪在母亲的眼皮底下被几名歹徒暴力抢走。这一幕,成为了申军良夫妇永远的噩梦。
从那一天起,申军良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他毅然辞去了高薪工作,与妻子踏上了漫漫寻子路。为了寻找儿子,他们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甚至卖掉了车子和房子,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申军良回忆说:“那个时候心情肯定好了,很开心,终于找到了。肯定很激动,盼了这么久,一下子听到消息,我都说不出来那种心情。”
15年间,申军良走遍了广东的各大城市,从广州到东莞,从珠海到深圳,到处张贴寻人启事,四处打听线索。他形容那段日子:“每到春节,都会给申聪盛碗水饺,摆上碗筷,但是他的位置是空在那里的。”
转机出现在2016年3月,警方成功抓获了涉及申聪被拐案的5名犯罪嫌疑人,包括张维平、周容平等,他们供出了绰号“梅姨”的中间人。2020年3月4日,在警方和申军良自身的努力下,被拐15年的申聪终于在广东被找回。申军良在找回儿子后,并没有停止对“梅姨案”的关注,他积极与其他受害者家长保持联系,共同寻求案件的突破。
科技助力:寻亲路上的突破
在“梅姨案”中,现代科技尤其是人脸识别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南昌铁路公安局南昌公安处庐山车站派出所的“90后”民警汪挺,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脸识别技术,成功锁定了最后两名被拐儿童钟彬和欧阳佳豪的下落。
汪挺回忆说:“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发现了高度疑似的人,我马上和该案的立案单位广州增城警方联系,通报了这名疑似人员。同时,广州增城警方通报了该案还有另外一名没有找回的儿童欧阳佳豪的信息发给了我,让我帮助寻找。经过大数据分析,欧阳佳豪也找到了疑似对象,我在对两个疑似对象的户籍地进行研判的时候,发现该两个疑似对象的户籍地址仅相隔两公里,一个在河源的紫金,一个在梅州的五华,是两县交界地。”
这一技术突破,让寻亲之路从“大海捞针”变成了“精准定位”。申军良感慨道:“科技越来越发达之后,像今年找到的钟彬、欧阳佳豪,知道被‘梅姨’卖到了大概什么地方,之后进行跨年龄识别,一识别,像欧阳佳豪,当天就识别上了。”
案件启示:社会关注与反思
“梅姨案”不仅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儿童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案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寻亲家庭、志愿者、公益组织以及警方等多方面的努力共同促成了这一结果。这些力量不仅为被拐儿童提供了寻找线索和帮助,也为其他仍在寻找孩子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同时,这一案件也推动了相关法律的完善和执行力度的加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构成拐卖儿童罪。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如拐卖儿童三人以上、使用暴力手段绑架儿童、造成被拐儿童或其亲属重伤、死亡等,可判处死刑。在“梅姨案”中,主犯张维平、周容平就被依法判处死刑,体现了法律对这类犯罪的零容忍态度。
然而,案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梅姨”这一关键人物至今仍未归案,其真实身份和下落仍然是个谜。这说明在打击拐卖犯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协作,提高侦查效率。
“梅姨案”的最终结局尚未完全揭晓,但9名被拐儿童的重聚,无疑为这场持续近20年的寻亲马拉松画上了一个温暖的句点。它告诉我们,科技的进步、法律的完善、社会的关注,都是打击拐卖犯罪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提醒我们,保护儿童安全,预防拐卖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