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宿城小学生学苏北大鼓:传统文化在校园里“活”起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宿城小学生学苏北大鼓:传统文化在校园里“活”起来

引用
人民网
8
来源
1.
http://vip.people.com.cn/albumsDetail?aid=1842333&pid=13536107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F%E5%8C%97%E5%A4%A7%E9%BC%93/2980914
3.
http://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3494/
4.
http://www.yrdcpcn.org.cn/c187/20240910/i150832.phtml
5.
https://news.sina.cn/gn/2019-02-14/detail-ihqfskcp5283211.d.html
6.
http://article.xuexi.cn/html/9602806669668329494.html
7.
http://jsnews.jschina.com.cn/sq/a/202010/t20201013_2644184.shtml
8.
http://210.14.65.66/_d3/c187/20240912/i208750.phtml

“咚咚锵,咚咚锵……”每周三、周五下午,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罗圩中心小学的校园里,都会传出阵阵清脆的鼓声和稚嫩的唱腔。这不是专业的戏曲演出,而是该校苏北大鼓兴趣班的日常教学场景。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北大鼓,正在宿城区的小学课堂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01

苏北大鼓:流淌在苏北大地上的曲艺明珠

苏北大鼓,又称宿迁大鼓,是一种流行于江苏北部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以说唱为主,伴以鼓、板等打击乐器,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生活趣事。2021年,苏北大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宿迁市宿城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02

非遗进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承新路径

为了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宿城区积极探索“非遗进校园”模式。罗圩中心小学率先行动,邀请苏北大鼓非遗传承人宋之喜定期到校授课。自2020年开设兴趣班以来,已有超过百名学生参与学习,目前已有27名学生初步掌握表演技巧。

“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好玩,但学了几次之后,就越来越喜欢了。”该校五年级学生小李兴奋地说,“宋老师教我们唱腔、发音和表演技巧,还给我们讲很多历史故事,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03

传承人的使命:让非遗在校园扎根

作为苏北大鼓的非遗传承人,宋之喜深感责任重大。“看到孩子们对苏北大鼓感兴趣,我感到特别欣慰。”宋之喜说,“我不仅要教会他们唱,更要让他们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宋之喜还专门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编创了适合他们的教材和曲目,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04

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

“将苏北大鼓引入校园,不仅是为了培养一批小演员,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宿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宿城区已建立多个非遗传承基地,包括宿城新区实小苏北琴书培训基地、罗圩中心小学苏北大鼓培训基地等。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05

从课堂到舞台:传统文化的新生

经过系统的培训,这些小学生已经能够登台表演。在宿城区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中,经常能看到小演员们的身影。他们稚嫩的唱腔和认真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看到孩子们在台上自信地表演,我感到非常自豪。”宋之喜说,“这说明苏北大鼓这门艺术后继有人,也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以新的方式延续和传播。”

宿城区“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不仅让孩子们接触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为非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创新的传承模式,值得更多的地区借鉴和推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