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中国最后的母系社会:不娶不嫁,走婚仍在延续
生活在中国最后的母系社会:不娶不嫁,走婚仍在延续
摩梭人,这个生活在云南西北部的纳西族支系,以其独特的母系社会和“走婚”习俗闻名于世。通过一位出生于70年代的摩梭女性芭纳木的讲述,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这个神秘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母系大家庭:舅舅代替父亲,女人掌管财政
芭纳木出生于70年代,母亲是摩梭人,父亲是普米族人。在她生活的泸沽湖区域,普米族已经被摩梭文化同化,形成了典型的母系家庭结构。
芭纳木自小生活在拥有15口人的大家庭中,包括多位老人、舅舅和姨婆。在摩梭文化中,舅舅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们承担着父亲的角色,负责耕田种地、修房子等重活,供养家族里的孩子读书。因此,摩梭人有句俗语:“天上飞的鹰最大,地上走的舅舅最大。”
在摩梭家庭中,财政大权由女性掌控。芭纳木的母亲是一家之主,负责管理家庭收入和开支。这种分工体现了摩梭人对男女平等的观念,正如他们所说:“家庭需要男也需要女。”男孩由舅公和舅舅教导农事技艺,女孩则跟随长辈学习家务和手工艺。
因时而变的走婚习俗
走婚是摩梭人最独特的婚嫁习俗,男女双方白天各自居住在母系家庭,晚上才相聚。这种习俗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四十年代,走婚非常开放自由,男女双方看对眼即可建立关系,甚至不需要告知家人。那时的女人选择走婚主要是为了给家族诞下孩子,因此更看重男方的基因条件。
到了六七十年代,政府推行一夫一妻制,走婚开始受到一定限制。男女双方白天各居母家,晚上往来,若有纠纷则按婚姻法处理。
芭纳木这一代,走婚演变为固定专偶制,但大部分男女仍各自居住在母系家庭。年轻一代对走婚的看法更加开放,认为这种制度避免了经济牵扯和婆媳矛盾,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更为理想。
出走与回归
芭纳木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摩梭人与现代社会的交融与碰撞。15岁时,她离开大家庭,前往丽江市求学,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毕业后,她在县里的一所高中担任美术老师。
在城市生活期间,芭纳木经历了婚姻的挫折,与汉族丈夫因文化差异而分手。她先后在企业工作、从事服装设计,最终决定回到家乡,陪伴父母,投身于摩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文化传承的困境
摩梭文化面临严重的流失危机。由于没有文字,许多传统文化只能依靠口口相传。在走访古村落时,芭纳木发现很多大家庭已经无法完整背诵家谱,故事、谚语和民歌更是流失殆尽。
2003年,芭纳木曾参与北京大学的调研项目,用录音笔记录村中老人的民歌和传说故事。然而,当时老人的记忆力已开始衰退,如今更是难以找到能讲述这些文化的人。
芭纳木计划出版一批调研成果,希望能让摩梭后代通过文字资料,铭记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她相信,这片被山峦环抱的土地,终将延续摩梭文化的独特魅力。
田野上的摩梭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